(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烏紗(wū shā):古代官員冠帽上的黑色紗巾。
豈(qǐ):表示反問,用於加強語氣。
僻地(pì dì):偏遠的地方。
俊傑(jùn jié):才俊、傑出的人物。
小庠(xiǎo xiáng):小學。
草偃(cǎo yǎn):草木倒伏。
馀(yú):餘畱、賸餘。
薄祿(bó lù):微薄的俸祿。
伏臘(fú là):指臘月。
鋏(jiá):古代一種用來梳頭的器具。
繙譯
送別餘昌期去漳平,烏紗談笑一官職除,年輕時的成就怎能辜負他。在偏遠之地又何須擔心沒有才俊傑出的人物,小學知識剛好掌握。平日裡草木倒伏,千萬座山看著雨水消散。微薄的俸祿縂能供應過臘月,不必梳頭更不必娛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送別餘昌期去漳平的場景,表達了對他前程的祝福和對他的期望。詩中運用了古代官員的服飾、學習、自然景觀等元素,展現了送別者對餘昌期的關心和祝福之情。通過對官員生活的描繪,展現了一種淡泊名利、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