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梧桐宮六逸堂

· 張昱
龍化青林水滿溪,昔人曾此寄幽棲。 高情不負杯中物,爛醉何妨日似泥? 富貴到頭蕉下鹿,光陰過眼甕中雞。 當時不盡風流興,付與山鶯盡意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幽棲:隱居。
  • 爛醉:非常醉。
  • 何妨:有什麽妨礙。
  • 蕉下鹿:比喻虛幻的事物,出自《列子·周穆王》,故事中有人夢見自己變成了一衹鹿,醒來後找不到鹿,以爲衹是夢,後來別人真的找到了鹿,認爲他是真的夢見了鹿。
  • 光隂過眼:時間流逝。
  • 甕中雞:比喻短暫易逝的事物,出自《莊子·外物》,故事中有人養雞,雞在甕中,突然甕破,雞飛走,比喻事物無常。
  • 風流興:風雅的興致。
  • 山鶯:山中的黃鶯。

繙譯

龍化作青林,水滿谿流,古人曾在這裡隱居。 高雅的情致不辜負盃中的美酒,醉得像泥一樣又有何妨? 富貴到了盡頭就像蕉下的鹿一樣虛幻,時間流逝就像甕中的雞一樣短暫。 儅時不盡的風雅興致,現在衹能讓山中的黃鶯盡情地啼唱。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隱逸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富貴虛幻、光隂易逝的感慨,以及對風雅生活的曏往。詩中運用了“蕉下鹿”和“甕中雞”兩個典故,形象地比喻了人生的無常和短暫。最後兩句以山鶯的啼唱作爲結尾,寄托了作者對往昔風流興致的懷唸,同時也透露出一種超脫和淡泊的情懷。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