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興三首

吳王心日侈,服玩盡奇瑰。 身臥翠羽帳,手持紅玉杯。 冠垂明月珠,帶束通天犀。 行動自矜顧,數步一裴回。 小人知所好,懷寶四方來。 奸邪得藉手,從此倖門開。 古稱國之寶,穀米與賢才。 今看君王眼,視之如塵灰。 伍員諫已死,浮屍去不回。 姑蘇臺下草,麋鹿暗生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chǐ):奢侈,浪費。
  • 奇瑰 (qí guī):珍奇,珍貴。
  • 翠羽帳:用翠鳥羽毛裝飾的帳篷,形容豪華。
  • 紅玉杯:紅色的玉製酒杯,象徵富貴。
  • 明月珠:一種珍貴的珍珠,形容華麗。
  • 通天犀:一種珍貴的犀牛角,傳說能通天,象徵權力。
  • 矜顧 (jīn gù):自傲地環顧四周。
  • 裴回 (péi huí):徘徊,來回走動。
  • 懷寶:懷藏珍寶,比喻有才能。
  • 藉手 (jiè shǒu):利用機會。
  • 倖門 (xìng mén):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利益的途徑。
  • 伍員 (wǔ yuán):即伍子胥,春秋時期吳國大夫,因諫言不被採納而自殺。
  • 浮屍:指伍子胥的屍體被投入江中。
  • 姑蘇臺:吳王夫差的宮殿名。
  • 麋鹿 (mí lù):一種鹿,這裏指野生的鹿。
  • (ní):小鹿。

翻譯

吳王日益奢侈,服飾和玩物都是珍奇之物。他躺在翠羽裝飾的帳篷裏,手持紅玉杯。頭上戴着鑲有明月珠的冠帽,腰間束着通天犀的帶子。他行動時自傲地環顧四周,每走幾步就徘徊一下。小人知道吳王喜歡什麼,於是帶着珍寶從四面八方來獻。奸邪之人利用這個機會,從此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利益的途徑被打開。古人認爲國家的寶物是穀米和賢才。現在看君王的眼光,卻把它們視如塵灰。伍子胥因爲諫言已死,他的屍體被投入江中不再回來。姑蘇臺下的草地上,野生的鹿在暗中生下小鹿。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吳王的奢侈生活和國家的真正寶物——穀米與賢才,揭示了君王忽視國家根本,沉溺於個人享樂的弊端。詩中描繪吳王的服飾和行爲,形象生動,突出了其奢侈和自傲。後文提到伍子胥的悲劇,暗示了忠言逆耳,君王不納忠言的後果。最後以姑蘇臺下的荒涼景象作結,寓意國家的衰敗和君王的昏庸。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對君王行爲的尖銳批評。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