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真娘:唐時吳中名妓。唐·范攄《云溪友議·卷六》:“真娘者,吳國之佳人也,時人比於錢塘蘇小小,死葬吳宮之側,行客慕其華麗,競爲詩題於墓樹。”清·閻爾梅《觀虎丘祭厲壇者》詩:“短簿簪花儺厲鬼,生公舉箸飯真娘。”沉礪《虎丘吊闔閭》詩:“真娘聲價豔千秋,多少新詩詠虎丘。”
序
白居易的一生中,十分關心婦女的命運,曾經寫下不少的詩作,從多角度反映在封建社會壓迫下婦女們的不幸遭遇,其中包括那些淪爲歌妓的少女們,對她們的悲慘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真娘墓》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真娘是唐代蘇州著名的歌妓。據說她本是一個姓胡人家的女兒,父母雙亡,孤苦伶仃,被騙墮入青樓,因容貌姣美、擅長歌舞而成爲名噪一時的吳地佳麗。但她人品高潔,守身如玉,立志不受侮辱,爲反抗鴇母的壓迫而投繯自盡,葬身虎丘,墓在劍池之西的虎丘寺側。白居易在敬宗寶曆元年出任蘇州刺史時,在一年多的任期內,曾十二次遊歷虎丘,並重開虎丘寺路,種植桃李蓮荷二千餘株。並且在這一時期憑弔真娘墓時,懷着無限惋嘆之情寫下了此詩。
“真娘墓,虎丘道。不識真娘鏡中面,唯見真娘牆頭草。”意思是說:真孃的墓地就位於這著名的虎丘路旁,當我來到真娘墓前憑弔的時候,她那美麗的容顏再也見不到了,所見到的只有一座孤墳、荒草叢生而已。這裏的“牆頭”是墳牆上的意思。這四句在對真娘墓坐落之地和憑弔時所見的敘述中,已流露出詩人對這位潔身自好的薄命紅顏的無限憐惜之情。
“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牢固,世間尤物難留連。”。平生對世間上一切美好事物都無限憐愛的詩人,見到梅花的衰落、牡丹的枯萎、桃李的飄零、荷花的枯敗都要感傷挽嘆,對那些美麗純潔的女性受到蹂躪、摧殘更是痛心疾首。在白居易的詩集裏,昭君的青冢、蘇小小墓、燕子樓、館娃宮,都留下了深情憑弔追悼的詩篇,因此當詩人來到真娘墓前,面對一抔黃土、墳頭的荒草、想到當年容顏如玉的真娘,爲了保持冰清玉潔的少女之身而投繯自盡的時候,正是青春爛熳之時,正像那初開的桃花、李花和蓮花遭到兇猛的霜雪風雨摧殘零落一樣,這的確非常令人痛惜。詩人想:那手指像茅草的嫩芽、肌膚像凝凍的脂膏似的姣美的少女,豈能經受得起霜刀雪劍的摧殘呢?世間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爲什麼總是難以久存,造物主既然把那些美好的事物帶到人間,爲什麼不讓她們留連在世而總是過早地把她毀滅呢?“尤物”:突出的事物,多指美麗的女性。至此,詩人意猶未盡,心潮難平,被真孃的悲慘命運和堅貞不屈的性格深深地感動着。在真孃的墓前來回地徘徊着,反覆地詠歎着。繼而又寫道:“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世間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總是象那塞北之花、江南之雪那樣來去匆匆,瞬間即逝,難以久留。詩寫到這裏。戛然而止,餘蘊無窮。這四句,不是詩意的簡單重複,而是詩人感情的深化和昇華,心潮難平的寫照。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批云:“逕住,筆力高絕”。這四句正是“高絕”有力之筆。
這首詩的高明之處,在於詩人對真孃的美麗容顏、對她的無限惋惜和同情,對醜惡勢力的無情鞭撻。對美好事物的憐愛,不從正面着筆,而採用博喻的手法,以初開的桃花、李花、荷花比喻真孃的錦瑟年華,用“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比喻真孃的姣美,用“塞北花、江南雪”比喻真娘生命的短暫,再以“風”、“霜”比喻那些摧殘美好事物的邪惡勢力。通過這一系列的形象比喻,使全詩對比鮮明,意象生動,意境深遠,含蓄深致。全詩採用三字句與七字句交錯的形式,不僅使詩的外形構築兼有整飭的錯綜之美,更增強了詩的節奏感,在參差錯落的音節和詩行裏融注着詩人痛苦、悲憤、惋惜、感傷的強烈感情,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