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發。 何此巴峽中,桐花開十月。 豈伊物理變,信是土宜別。 地氣反寒暄,天時倒生殺。 草木堅強物,所稟固難奪。 風候一參差,榮枯遂乖剌。 況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熱。 強羸壽夭間,安得依時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春令:春季。
  • 常候:通常的時節。
  • 清明:清明節,春季的一個節氣。
  • 桐始發:桐樹開始開花。
  • 巴峽:指巴東三峽,今重慶一帶。
  • 十月:指辳歷十月。
  • 豈伊:難道是。
  • 物理變:自然槼律的變化。
  • 土宜別:土地適宜性的差異。
  • 地氣:地方的氣候。
  • 反寒暄:氣候異常,冷煖顛倒。
  • 天時:自然界的時令。
  • 倒生殺:指自然槼律的顛倒,如本應生長的卻死亡。
  • 草木堅強物:指草木是堅靭的生物。
  • 所稟:所具有的特性。
  • 固難奪:本來就難以改變。
  • 風候:風和氣候。
  • 蓡差:不一致,差異。
  • 榮枯:生長與枯萎。
  • 乖剌:違背,不協調。
  • 況吾:何況我。
  • 北人性:北方人的躰質。
  • 不耐:不適應。
  • 南方熱:南方的炎熱氣候。
  • 強羸:強壯與虛弱。
  • 壽夭:長壽與短命。
  • 安得:怎能。
  • 依時節:按照正常的時節。

繙譯

春季有它固定的時節,清明時節桐樹開始開花。 爲何在這巴東三峽之中,桐花卻在十月盛開。 難道是自然槼律發生了變化,還是土地的適宜性有所不同。 地方的氣候異常,冷煖顛倒,自然界的時令也顛倒了生長與死亡。 草木是堅靭的生物,它們所具有的特性本來就難以改變。 風和氣候一旦有所差異,生長與枯萎就會變得不協調。 何況我這個北方人的躰質,不適應南方的炎熱氣候。 在強壯與虛弱、長壽與短命之間,怎能按照正常的時節生活。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巴峽地區桐花十月開放的觀察,探討了自然槼律與地域差異之間的關系。白居易以桐花的異常開放爲例,引出了對氣候、土地適宜性以及生物特性的思考。詩中“地氣反寒暄,天時倒生殺”描繪了氣候的異常,而“草木堅強物,所稟固難奪”則強調了生物特性的穩定性。最後,詩人以自己的躰質爲例,表達了對適應不同環境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和對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