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二首
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
親愛零落盡,安用身獨存。
幾許平生歡,無限骨肉恩。
結爲腸間痛,聚作鼻頭辛。
悲來四支緩,泣盡雙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
置心爲止水,視身如浮雲。
鬥擻垢穢衣,度脫生死輪。
胡爲戀此苦,不去猶逡巡。
回念發弘願,願此見在身。
但受過去報,不結將來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煩惱塵。
不將恩愛子,更種悲憂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浮屠教:即佛教。
- 解脫門:佛教術語,指達到解脫的方法或途徑。
- 止水:靜止的水,比喻心境平靜無波。
- 鬥擻:抖動,這裏指抖去衣服上的塵土,比喻去除煩惱。
- 垢穢衣:比喻充滿煩惱和罪惡的身體。
- 度脫:佛教術語,指超脫生死輪迴。
- 生死輪:佛教術語,指生死輪迴,即生命不斷循環的狀態。
- 逡巡: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 弘願:宏大的誓願。
- 見在身:現在的身體。
- 過去報:過去的業報,即因過去的行爲而產生的果報。
- 將來因:未來的業因,即未來可能產生果報的行爲。
- 智慧水:比喻智慧,能洗淨煩惱。
- 煩惱塵:比喻煩惱和罪惡。
- 恩愛子:指子女,這裏比喻對子女的深厚感情。
- 悲憂根:比喻產生悲傷和憂愁的根源。
翻譯
早晨哭泣心愛的,晚上哭泣心親的。 親愛的人一個個離去,我獨自存活又有何意義。 一生中的歡樂有多少,骨肉間的恩情無限。 這些痛苦結在腸間,聚集成鼻頭的辛酸。 悲傷使四肢無力,哭泣讓雙眼昏花。 所以雖然年僅四十,心卻像七十歲的老人。 我聽說佛教中有解脫之道。 將心比作靜止的水,視身體如飄浮的雲。 抖去煩惱的塵土,超脫生死的輪迴。 爲何留戀這苦海,不離開還在猶豫。 回想起我發下的宏願,願這現世的身體。 只承受過去的業報,不種下未來的業因。 誓用智慧之水,永遠洗淨煩惱的塵埃。 不再用對子女的深厚感情,種下悲傷和憂愁的根源。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白居易對人生苦難的深刻感受和對佛教解脫之道的嚮往。詩中,白居易通過對比親人的離去和自身的孤獨,表達了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他描述了自己的身心狀態,如腸間的痛苦、鼻頭的辛酸、四肢的無力、雙眼的昏花,形象地展現了一個內心充滿悲傷的中年人的形象。在詩的後半部分,白居易轉向佛教尋求心靈的慰藉,他嚮往將心比作止水、視身如浮雲的境界,希望能抖去煩惱、超脫生死。最後,他發願要洗淨煩惱,不再種下悲傷的根源,顯示了他對未來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佛教教義的深刻理解。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展現了白居易對人生和宗教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