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順吟寄敦詩夢得

三十四十五欲牽,七十八十百病纏。 五十六十卻不惡,恬淡清淨心安然。 已過愛貪聲利後,猶在病羸昏耄前。 未無筋力尋山水,尚有心情聽管絃。 閒開新酒嘗數盞,醉憶舊詩吟一篇。 敦詩夢得且相勸,不用嫌他耳順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耳順:指六十歲。《論語·爲政》中有「六十而耳順」,意指人到六十歲,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 敦詩夢得:指白居易的朋友,敦詩和夢得,可能是他的兩位友人。
  • 愛貪聲利:指對名聲和利益的貪戀。
  • 病羸昏耄:指身體衰弱,精神昏聵,年老體衰。
  • 筋力:指體力和精力。
  • 管絃:指音樂。
  • :古代酒杯。

翻譯

三十四十五歲時,被慾望牽絆,七十八十歲時,百病纏身。 五十六十歲時,卻感覺不壞,心情恬淡清淨,內心安然。 已經過了對名聲和利益的貪戀之後,還在病弱和年老體衰之前。 雖然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去尋訪山水,但仍有心情欣賞音樂。 閒暇時打開新酒品嚐幾杯,醉意中回憶舊詩吟誦一篇。 敦詩和夢得啊,請相互勸慰,不必因我已到六十歲而嫌棄。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晚年對自己生活狀態的寫照,表達了一種超脫世俗、享受生活的態度。詩中,白居易通過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對比,展現了自己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豁達心態。他不再被名利所累,也不因年老體衰而悲觀,而是選擇了一種恬淡清淨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詩的最後,他勸慰朋友不必因他的年齡而有所顧慮,顯示了他對友情的珍視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哲學和人生智慧。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