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衛明府常見短靴褐裘又務持誦是以有末句之贈
柴桑官舍近東林,兒稚初髫即道心。
側寄繩牀嫌憑几,斜安苔幘懶穿簪。
高僧靜望山僮逐,走吏喧來水鴨沈。
翠竹黃花皆佛性,莫教塵境誤相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髫(tiáo):古代指孩子的下垂的頭髮,這裏指童年。
- 幘(zé):古代的頭巾。
- 簪(zān):用來固定髮髻或帽子的長針。
- 僮(tóng):古代指年輕的僕人。
- 走吏:指跑腿的小吏。
- 水鴨:這裏可能指水中的鴨子,也可能是比喻水中的某種景象。
- 翠竹黃花:翠綠的竹子和黃色的花,常用來象徵清靜的佛教環境。
- 佛性:佛教術語,指衆生本具的成佛的可能性。
- 塵境:指世俗的世界,與清淨的佛國相對。
翻譯
柴桑的官舍靠近東林寺,孩子們剛到童年就已有了修道的心思。 他們側身躺在簡易的繩牀上,不願依靠几案;斜戴着苔蘚色的頭巾,懶得用簪子固定。 高僧靜靜地望着山中的僮僕追逐,跑腿的小吏喧鬧着,水中的景象似乎也沉靜了下來。 翠綠的竹子和黃色的花都體現了佛性,不要讓世俗的塵埃誤入這片清淨之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名叫衛明府的官員,他的住所靠近東林寺,詩中通過描寫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展現了他們與佛教文化的親近。詩中的「兒稚初髫即道心」表達了孩子們從小就有向佛之心,而「翠竹黃花皆佛性」則進一步強調了自然界中的事物都蘊含着佛性,提醒人們要保持心靈的清淨,不被世俗所侵擾。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清淨生活的嚮往和對佛教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