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夏西山諸佛剎效初盛體爲排律十首
杖履遵山麓,欄杆列澗阿。
飛樑攢泰岱,畫拱壓岷峨。
實閣慈恩近,雕宮淨飯多。
天台浮海嶠,嶽麓控江沱。
振錫啼猿下,登堂法雁過。
焚香馴怖鴿,乞食叩靈鼉。
曲徑穿黃葉,迴廊步綠莎。
崖亭交竹樹,石室掛藤蘿。
萬億先明藏,三千窣堵波。
雙林開覺路,八水渡恆河。
白足依龍樹,緇衣住鳥窠。
禪燈圍帝釋,梵樂奏仙娥。
雪竇偏宜頌,雲門不厭訶。
大悲觀自在,上首阿難陀。
幻夢清圓覺,真如會密多。
將紉居士服,一榻伴維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排律(pái lǜ):古代詩歌體裁之一,每首十句。
- 泰岱(tài dài):指泰山和岱宗。
- 岷峨(mín é):指岷山的高峻。
- 慈恩(cí ēn):佛教名勝之一。
- 天台(tiān tái):佛教名山之一。
- 海嶠(hǎi qiáo):海中的山峯。
- 嶽麓(yuè lù):指岳陽樓所在地。
- 江沱(jiāng tuó):指江水的匯合處。
- 振錫(zhèn xī):指振動僧杖。
- 法雁(fǎ yàn):指傳法的僧人。
- 怖鴿(bù gē):指畏懼的鴿子。
- 靈鼉(líng tuó):傳說中的神龜。
- 黃葉(huáng yè):指枯黃的落葉。
- 綠莎(lǜ suō):指綠色的草叢。
- 竹樹(zhú shù):指竹子。
- 藤蘿(téng luó):指藤蔓。
- 窣堵波(sū dǔ bō):佛教名詞,指煩惱之海。
- 龍樹(lóng shù):佛教傳說中的樹木。
- 維摩(wéi mó):佛教傳說中的高僧。
翻譯
在夏季結束時,西山上的佛寺們開始展現初期的繁榮景象,這是排律詩的開篇。 我踏着柺杖,順着山麓,欄杆沿着澗谷一路排列。 飛檐聚集在泰山和岱宗的風格,畫棟壓在高峻的岷山之上。 寺廟裏充滿了慈悲的氛圍,供奉的食物也很豐盛。 天台寺如同浮在海上的山峯,嶽麓寺控制着江水的交匯處。 僧人振動着手中的僧杖,猿猴在堂上啼叫,法雁飛過。 點燃香火驅趕恐懼的鴿子,乞求食物,向靈鼉祈求。 曲徑穿過枯黃的落葉,迴廊上鋪滿綠色的草叢。 崖亭間交錯着竹子和藤蔓,石室上掛滿了藤蘿。 這裏藏有無數珍貴的佛經,如同三千煩惱之海。 雙林開闢了覺者的道路,八水渡過恆河。 僧人依靠龍樹修行,穿着緇衣住在鳥巢中。 禪燈圍繞着釋迦牟尼佛,梵樂奏響,仙女起舞。 雪竇寺特別適合吟頌,雲門寺則不厭其煩地誦經。 大悲寺展現了自在的境界,阿難陀坐在首位。 幻夢清淨的覺悟,真如法門見密多菩薩。 將紉居士穿着僧袍,與維摩高僧同坐一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古代佛寺的景象,通過描寫寺廟的建築、自然環境和僧侶的生活,展現了一幅寧靜祥和、充滿信仰與智慧的畫面。詩人運用排律詩的形式,將各種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展現出佛教文化的瑰麗和莊嚴。整體氛圍清幽,意境深遠,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