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內弟璣九日繁臺見憶

悵別登臺逢九日,雲閒水落望長安。 風急愁聞木葉下,秋清淚滿菊花團。 臨危始識交親重,處世空嗟行路難。 一勺塗鱗終放擲,九天歸翼待扶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悵別:因離別而感到惆悵。
  • 登臺:登上高臺,這裏指繁臺。
  • 雲閒:雲彩悠閒,形容天空的寧靜。
  • 水落:水位下降。
  • 望長安:長安,古代中國的都城,這裏指遙望遠方的家鄉或重要的地方。
  • 木葉:樹葉。
  • 秋清:秋天的清爽。
  • 菊花團:菊花簇擁成團。
  • 交親重:交情深厚。
  • 行路難:比喻人生道路的艱難。
  • 一勺塗鱗:比喻微小的幫助或恩惠。
  • 放擲:拋棄,放棄。
  • 九天歸翼:比喻高遠的志向或歸途。
  • 扶摶:扶持,幫助。

翻譯

在惆悵的離別中,我登上了繁臺,恰逢九日,望着悠閒的雲彩和下降的水位,心中思念着遠方的長安。秋風急促,我憂愁地聽着樹葉的沙沙聲,秋天的清爽中,我的淚水灑滿了簇擁的菊花。在危難時刻,我才真正認識到深厚的友情,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只能嘆息行路的艱難。即使是一點微小的幫助,我也終將感激地接受,期待着有一天能得到高遠的扶持,實現我的歸途。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九日登臺時的深情和感慨。詩中,「悵別登臺逢九日」一句,即展現了詩人因離別而感到的惆悵,又點明瞭時間和地點,爲全詩定下了基調。後文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如「雲閒水落」、「木葉下」、「菊花團」,巧妙地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和人生感慨。詩的最後兩句,以「一勺塗鱗」和「九天歸翼」作比,既表達了詩人對微小幫助的感激,也寄託了對未來歸途的美好期待。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友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李夢陽

李夢陽

明陝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吉,自號空同子。生於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武宗時,爲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瑾誅,起爲江西提學副使,倚恃氣節,陵轢臺長,奪職。家居二十年而卒。嘗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爲己任。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爲前七子。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爲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