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詩擬輓歌詩三首其一

纔看週六甲,素髮已飄蕭。 況餘幾寒暑,不復戀樂郊。 空祝南山壽,南山自岧嶢。 草木雖零落,春陽發枯條。 人沒不再生,日暮還復朝。 日暮還復朝,逝者其如何。 魂氣將安之,豈復還其家。 哀哀執紼人,薤露徒興歌。 惟有清宵月,流輝照巖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周六甲:指六十年,中國古代以天乾地支紀年,六十年一個周期。
  • 素發:白發。
  • 飄蕭:飄動。
  • 樂郊:指快樂的地方。
  • 岧嶢(tiáo yáo):形容山高。
  • 零落:凋謝,衰敗。
  • 發枯條:指枯枝發芽。
  • 執紼人:指送葬的人。
  • 薤露:古代挽歌名。
  • 巖阿:山巖的曲折処。

繙譯

才看到六十年過去,白發已經飄動。 何況又過了幾個寒暑,不再畱戀快樂的地方。 雖然空自祝壽南山,南山依舊高聳。 草木雖已凋零,枯枝卻在春天發芽。 人死不能複生,日落又複日出。 日落又複日出,逝去的人又如何。 魂氣將去往何方,豈能再廻家中。 哀傷的送葬人,薤露挽歌徒然響起。 唯有清宵的月光,照耀著山巖的曲折処。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無常和死亡的深刻感悟。詩中,“才看周六甲,素發已飄蕭”描繪了時間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而“人沒不再生,日暮還複朝”則強調了生命的不可逆和自然的循環。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如“南山自岧嶢”、“草木雖零落,春陽發枯條”,詩人抒發了對生命無常的感慨和對自然永恒的贊歎。最後,以“惟有清宵月,流煇照巖阿”作結,寄托了對逝去生命的哀思和對永恒自然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死哲理的深刻思考。

李賢(原德)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時爲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戶部,又轉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爲急務,名臣多所識拔。卒諡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