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容珽

翳翳峯頂木,嫋嫋峽中溪。 下有飛古寺,上有哀?啼。 我昔經過日,登臨上扶藜。 中流日黯黯,兩岸風悽悽。 遠行會離索,四顧仍低迷。 羨子意氣豪,別我無一悽。 行行至斯峽,爲我試留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翳翳(yì yì):形容樹木茂密,遮蔽視線。
  • 嫋嫋(niǎo niǎo):形容溪水輕柔流動的樣子。
  • 哀?啼(āi yuán tí):悲哀的猿猴叫聲。
  • 扶藜(fú lí):拄着藜杖,指行走。
  • 黯黯(àn àn):昏暗無光。
  • 悽悽(qī qī):形容風聲淒涼。
  • 離索(lí suǒ):離別,孤獨。
  • 低迷(dī mí):情緒低落,迷茫。
  • (qī):悲傷。

翻譯

山峯上的樹木茂密遮天,峽谷中的溪水輕柔流淌。 下方是古老的寺廟,上方則是悲哀的猿猴啼叫。 我曾經過這裏,登上山頂,拄着藜杖行走。 在峽谷中,太陽昏暗無光,兩岸風聲淒涼。 遠行的人會感到孤獨,四處觀望仍感到迷茫。 羨慕你的意氣風發,與我分別時毫無悲傷。 你即將行至這個峽谷,請爲我留下詩篇。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峽深處的景象,通過「翳翳」、「嫋嫋」等詞語生動地表現了自然環境的幽靜與悽美。詩中「哀?啼」、「黯黯」、「悽悽」等詞語加深了詩的哀愁氛圍,表達了詩人對離別和遠行的感慨。同時,詩人對「子」(容珽)的羨慕之情,也透露出對友人豪邁性格的讚賞。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友情的深刻感悟。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