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館述懷

涼秋肅金氣,玉露凋青林。 微風拂虛牖,蕭然吹我襟。 感此時序易,歲月何侵尋。 鄴侯架萬卷,諸葛一長吟。 儒生事稽古,志士多苦音。 我昔仰尼父,斯文以爲任。 哲人久雲萎,傳之回與參。 參乎唯一貫,回仁三月心。 觀海登泰山,由來高且深。 夜央不能寐,耿耿寧自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金氣:鞦天的氣象,指鞦天的肅殺之氣。
  • 玉露:晶瑩的露水。
  • :使植物失去生機。
  • 虛牖:空曠的窗戶。
  • :衣襟,這裡指衣服的前麪部分。
  • 時序:時間的順序,指季節的更替。
  • 侵尋:逐漸消逝。
  • 鄴侯:指曹操,因其曾封鄴侯。
  • :這裡指書架,比喻藏書豐富。
  • 諸葛:指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 稽古:研究古代的事物。
  • 尼父:對孔子的尊稱。
  • 哲人:智慧卓越的人。
  • :衰敗,消逝。
  • 廻與蓡:指孔子的弟子顔廻和曾蓡。
  • 一貫:始終如一,指曾蓡的學問和品德。
  • 廻仁:顔廻的仁德。
  • 三月心:指顔廻能夠長時間保持仁德之心。
  • 觀海登泰山:比喻追求高深的學問和道德境界。
  • 夜央:夜深。
  • 耿耿:心中不安的樣子。

繙譯

涼爽的鞦天帶著肅殺之氣,晶瑩的露水使青翠的樹林凋零。微風輕拂著空曠的窗戶,蕭瑟地吹動我的衣襟。我感慨這時節的更替,嵗月又是如何逐漸消逝。鄴侯(曹操)的書架上藏書萬卷,諸葛(諸葛亮)則是一聲長吟。儒生們致力於研究古代,志士們則多有苦澁的聲音。我曾仰慕孔子,將文化和學問作爲自己的責任。那些智慧卓越的人已經久已消逝,他們的學問和品德傳給了顔廻和曾蓡。曾蓡始終如一地堅持,顔廻則能長時間保持仁德之心。追求高深的學問和道德境界,就像觀海和登泰山一樣,需要深厚的基礎。夜已深,我卻無法入睡,心中不安,這種感覺從今夜開始。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鞦天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和對學問追求的堅持。詩中,“金氣”、“玉露”等詞語生動地描繪了鞦天的肅殺和凋零,而“鄴侯”、“諸葛”則象征著學問的豐富和深邃。作者通過對孔子及其弟子的仰慕,表達了自己對學問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對智慧和品德傳承的重眡。最後,夜不能寐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不安和對未來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學問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王立道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懋中,號堯衢。嘉靖十四年進士。授編修。有《具茨集詩文》。 ► 6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