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融潘原潤將義葬其師黃山陳平叔一日持廣賻集過予愧貧不能助遂賦此以贈之
布衣相對兩忘貧,共憶黃山淚滿巾。
高士姓名因有傳,中郎書籍與何人。
墨池雨冷苔空積,筆冢秋深草自新。
惆悵一杯何所寄,唯應高誼獨悲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融潘原潤:人名,具體不詳,應爲詩中提及的友人。
- 義葬:按照道義或情誼安葬。
- 黃山陳平叔:人名,詩中提及的已故師長。
- 廣賻集:廣泛募集的喪葬費用。
- 布衣:古代平民的服裝,代指平民身份。
- 黃山:地名,此處指陳平叔的故鄉或居住地。
- 中郎書籍:中郎,古代官職名,此處可能指陳平叔的藏書或著作。
- 墨池:硯臺,文人用來磨墨的地方。
- 筆冢:文人廢棄的筆堆積如山,比喻文人用筆之多。
- 高誼:高尚的情誼或道義。
翻譯
我們兩個平民相對而坐,彼此都忘記了貧窮的境遇,共同回憶起黃山的陳平叔老師,淚水溼透了手巾。陳平叔的高士名聲因此得以流傳,但他的藏書和著作又將留給誰呢?硯臺上的墨水因雨水而顯得冰冷,苔蘚積滿了痕跡;筆堆如山,秋深時節,草木卻依然自新。一杯酒,心中充滿了惆悵,不知如何寄託,唯有這高尚的情誼獨自承受着悲辛。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已故師長陳平叔的深切懷念與無法資助其喪事的無奈。詩中通過「布衣相對兩忘貧」展現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對師長的共同回憶。後文通過對「墨池」、「筆冢」的描繪,隱喻了陳平叔的學問與文人生活,同時「高士姓名因有傳」一句,既是對師長品德的讚揚,也透露出對其身後事的關切。結尾的「惆悵一杯何所寄」則深刻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痛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