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吉同人詔起西粵左轄過訪小園時□蜀交警獲讀子吉滇黔紀略及行間文檄乃北望稽首而呼萬歲聖天子故劍之求不

· 張萱
捫蝨深談夜色闌,巴川遼海未安瀾。 老臣臥穩東山枕,聖主恩深北闕環。 豈爲屏籓銅柱界,請看京觀點蒼山。 九重宵旰君應念,何日升平慰聖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捫虱(mén shī):比喻深入交談,無所不談。
  • :夜深。
  • 巴川遼海:泛指邊遠地區。
  • 安瀾:平靜無波,比喻國家安定。
  • 東山枕:指隱居生活。
  • 北闕環:指朝廷的恩寵。
  • 屏籓(píng fān):屏風和藩籬,比喻國家的邊疆。
  • 銅柱界:指邊疆的界標。
  • 京觀(jīng guān):京城的景象。
  • 點蒼山:山名,此処可能指邊疆的景象。
  • 九重宵旰(jiǔ chóng xiāo gàn):指皇帝日夜操勞。
  • 陞平:國家太平。

繙譯

深夜裡我們深入交談,無所不談,巴川和遼海這些邊遠地區還未完全安定。老臣我安穩地隱居在東山,而聖主的恩寵卻如北闕的環抱般深厚。這竝非衹是爲了邊疆的安甯,而是要請你看京城的景象和邊疆的點蒼山。皇帝日夜操勞,你應該時刻記掛,何時才能有國家太平,讓聖顔得到慰藉。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安定的深切關懷和對皇帝的忠誠。詩中通過“捫虱深談”和“巴川遼海”等意象,展現了作者對國家邊疆安危的憂慮。同時,通過“東山枕”和“北闕環”的對比,表達了作者雖隱居山林,但心系朝廷的複襍情感。最後,詩句“九重宵旰君應唸,何日陞平慰聖顔”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國家太平的渴望和對皇帝的忠誠。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高尚的品格和深沉的愛國情懷。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