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鏡篇

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 門前負局人,爲我一磨拂。 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 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 山神妖氣沮,野魅真形出。 却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流塵:指飛揚的灰塵。
  • ****翳(yì):遮蔽。
  • 負局人:指磨鏡人。局,指鏡箱。
  • 磨拂:打磨擦拭。
  • 萍開:浮萍散開。
  • 暈盡:指鏡子上的光暈消失。
  • 金波溢:金色的光澤溢出,形容鏡子明亮。
  • 空心:指鏡子中心。
  • 圓光:指鏡子明亮的光。
  • ****沮(jǔ):喪氣、頹敗 。
  • 野魅:山野間的鬼怪。
  • 唐突:冒犯、褻瀆。

翻譯

飛揚的灰塵遮蔽了明亮的鏡子,歲月長久之後看去就如同黑漆一般黯淡。門前來了磨鏡的人,爲我仔細地打磨擦拭鏡面。鏡子再次被擦淨後,鏡面倒映出浮萍散開而滿是碧綠的池塘,光暈消失金色光澤四溢。明亮的日光透照鏡面中心,那圓圓的光亮在幽暗的屋子中流轉。鏡子變得十分明亮後,山神的妖氣被挫敗,山野鬼怪的真面目都被顯現出來。此時再回想鏡子未打磨之時,那些如同瓦礫般的雜物都來隨意冒犯,毫無神采。

賞析

這首詩以磨鏡爲題材,別具新意。開篇以鏡子蒙塵黯淡之景,暗示歷經歲月事物的沉淪。詩人運用比喻等手法生動描繪出磨鏡的過程與磨鏡後鏡子重煥光亮的模樣,如"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展現出清澈明亮之態。「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進一步渲染鏡子被磨亮後的神奇效果。後半部分詩人藉助磨鏡後的聯想,「山神妖氣沮,野魅真形出」將明亮的鏡子賦予了能辨妖邪的神力,增加了奇幻色彩。最後「卻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通過今昔對比,引發對事物原本純淨美好被遮蔽的感慨。整首詩借磨鏡這一小事,深層蘊含了對人生、世間事物被塵俗埋沒,但又可通過努力恢復光輝的思考,富有哲理和藝術感染力 。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