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興于山

· 蘇洵
雲興于山,霿霿爲霧。 匪山不仁,天實不顧。 山川我享,爲我百訴。 豈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鳲鳩,谷谷晨號。 天乎未雨,餘不告勞。 誰爲山川,不如羽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霿霿(mèng mèng) :形容雲霧濃密的樣子。
  • :同「非」,不是。
  • :享用,享受。這裏指云爲山川增添光彩等。
  • 百訴 :百般申訴。
  • 班班 :形容鳥鳴聲。
  • 鳲鳩(shī jiū) :鳥名,即布穀鳥。
  • 谷谷(gǔ gǔ) :鳥鳴聲。

翻譯

雲霧從山間升起,濃密地化爲大霧。不是山巒無情,實在是上天沒有眷顧。山川默默爲我展現無盡美好,猶如向我萬般傾訴。難道是我不畏懼上天的威嚴嗎?只是憐憫這天下人間。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叫聲,山谷裏鳥鳴聲此起彼伏。上天啊還沒有下雨,我也不辭辛勞。爲什麼山川默默奉獻,還比不上飛鳥的羽毛被人垂憐。

賞析

這首詩別有意趣。開篇寫雲從山間涌起化爲濃霧,引出對上天的質疑,強調不是山川無情,而是上天似未垂顧。詩人借山川爲自己「百訴」,對上天有所不滿,表達出對百姓遭受苦難(「哀此下土」)的悲憫情懷。詩中鳲鳩的鳴叫增添了畫面的自然氛圍,「天乎未雨,餘不告勞」展現出作者不辭勞苦,對上天降雨有所期盼。最後以山川和羽毛對比,感嘆山川默默付出卻得不到重視,蘊含着懷才不遇、對不合理現實憤懣等複雜情感 。整體語言質樸卻不失韻味,情感真摯且深沉。

蘇洵

蘇洵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 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