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眞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麽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麽都已經沒有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爲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爲文惠君宰牛,手觸肩頂、足踩膝抵等各種動作,牛的骨肉分離所發出的砉砉響聲,還有進刀解牛時嘩啦啦的聲音,都無不符合音樂的節奏,與《桑林》舞的節拍,《經首》曲的韻律相和諧。
文惠君説:「啊,妙極了!你的技術怎麽會高超到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説:「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出了技術的範圍。開始我宰牛時,見到的都是整體的牛,三年之後,就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我宰牛時全憑心領神會,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視覺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還在運行。按照牛的生理結構,把刀劈進筋骨相連的大縫隙,再在骨節的空隙處引刀而入。因爲完全依照牛體的本來結構用刀,即便是經絡相連、筋骨交錯的地方都不會碰到,何況那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爲他們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箇月換一把刀,因爲他們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經十九年了,宰過的牛也有幾千頭,可是刀刃還像剛開口的時候一樣完好無缺。牛的骨節間有縫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寛寛綽綽,刀刃的活動肯定有足够的餘地。所以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剛開口時一樣。雖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難下手,依然惶懼警惕,目光盯住此處,動作放慢。動刀雖然很輕,整條牛卻嘩啦一聲立刻解體了,就像泥土被堆積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環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乾凈收藏起來。」
文惠君説:「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公文軒看見右師而喫驚地説,「這是什麽人?爲什麽衹有一隻腳?這是自然生成的,還是人爲的呢?」接著又説:「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爲的,自然造就他時就是使他衹有一隻腳。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賦予的,由此可見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爲的。」
草澤中的野雞走十步纔能喫到一口食,走百步纔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幷不希求被豢養在籠子裏。在籠子裏縱然很神氣,但幷不快樂。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弔唁,號哭了三聲就走。
弟子問:「他不是老師的朋友嗎?」
回答説:「是的。」
「那麽,弔喪像這樣子行嗎?」
秦失説:「可以。原先我以爲老聃是我所認爲的那個人,現在知道不是。方纔我進去弔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兒子一樣;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親一樣。他之所以招來這樣的弔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弔唁而去弔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況。這種情況是背棄自然,給世俗感情推波助瀾,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於自然。古時候稱這種做法是違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罰。一個人偶然來到世間,這是他順時而生,偶然離去了,這是他順時而死。安於時運而順應自然,一切哀樂之情就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稱此爲自然的解脫。」
脂膏在作爲燭薪燃燒後就燒盡了。火種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
注釋
涯:邊際,極限。
知(zhì):知識,才智。
隨:追隨,索求。
殆:危險,這裏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已:此,如此;這裏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近:接近,這裏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緣:順着,遵循。
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養親: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爲父母留下憂患。一說親指精神。
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庖(páo):廚房。「庖丁」即廚師。一說「庖」指廚師,「丁」是他的名字。
爲(wèi):替,給。
文惠君:舊說指梁惠王。
解:剖開、分解。
觸:接觸。
倚:靠。
履:踏、踩。
踦(yǐ):通「倚」用膝抵住。
砉(huā)然:皮肉分離的聲音。
向然:多種聲音相互響應的樣子。向,通「響」,聲響。
奏:進刀。
騞(huō)然:以刀快速割牛的聲音。
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樂的節奏。
桑林:傳說中的殷商時代的樂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樂曲伴奏的舞蹈。
經首:傳說中帝堯時代的樂曲名。
會:樂律,節奏。
蓋:通作「盍」,講作何,怎麼的意思。一說爲句中語氣詞,讀如「蓋」。
釋:放下。
好(hào):喜好。
道:事物的規律。
進:進了一層,含有超過、勝過的意思。
乎:於,比。
神:精神,心思。
官:器官,這裏指眼。
知:知覺,這裏指視覺。
天理:自然的紋理,這裏指牛體的自然結構。
批:擊。
郤(xì):通作「隙」,這裏指牛體筋腱骨骼間的空隙。
道:同「導」,循着。
窾(kuǎn):空,這裏指牛體骨節間較大的空處。
因:依,順着。
固然:牛身體本來的結構。
技(zhī):通作「枝」,指枝脈。
經:經脈。「技經」指經絡結聚的地方。
肯: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骨肉連接很緊的地方。
未:不曾。
嘗:嘗試。
軱(gū):大骨。
歲:每年。
更(gēng):更換。
族庖:指一般的廚師。族,衆。
折:斷;這裏指用刀砍斷骨頭。
發:出,這裏指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
硎(xíng):磨刀石。
閒(jiàn):縫,間隙;這個意義後代寫作「間」。
恢恢:寬廣。遊刃:運轉的刀刃。
族:指骨節、筋腱聚結交錯的部位。
怵(chù)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謋(huò):牛體分解的聲音。
委:散佈。
躊躇:悠然自得的樣子。
滿志:滿足了心意。
善:擦拭。
養生:其後省中心語,意思是「養生之道」。
賞析
在莊子看來,人類社會的各種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頭,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像筋骨碰壞刀刃那樣,對於人自身有損害。因此,爲了保全性命不受損害,人應該「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學會在矛盾的夾縫中求生存。這就像解牛一樣,衹要刀刃沿著筋、骨的縫隙間遊動,不要碰著筋腱和骨頭,就會保持鋒利,不被損傷變鈍。庖丁解牛爲什麽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呢?原因在於「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規律性。牛體有它天然的結構,庖丁從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和掌握了它的結構,因此解起牛來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井然有序,合乎韻律。這豈不是説明要熟練地掌握事物,首先要把握事物的規律性嗎!庖丁剛開始解牛的時候,「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已經掌握了牛體的結構;經過長達十九年的實踐,終於達到了「遊刃有餘」的境界。這一發展過程充分説明要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必須經過長期認眞的實踐過程。在技術極爲純熟以後,庖丁解牛時仍然不敢掉以輕心,他「每至於族,見其難爲」,就「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
如寫庖丁解牛的情況,分別用觸、倚、履、踦來表現手、肩、足、膝不同部位的不同動作,用「砉然」、「騞然」、「謋然」來表現聲音大小不同的細微差別,用詞準确,描寫精當。其他如寫解牛之聲「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寫庖丁解牛之後「提刀而立」「躊躇滿志」的神態,更顯得揮灑自如,引人入勝,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文章的結構也有値得稱道的地方,它由六段組成,第一段爲全文的綱領,總論養生之道。以下四段分別講述四箇寓言故事。最後一段以薪盡而火傳爲喩,總結全文,進一步説明順應自然之道即爲養生之要這一中心。這種獨具特色的連環式的結構,是《莊子》所特有的。
題解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爲,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爲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箇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爲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喩人之養生,説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爲第三部分,進一步説明聖人不凝滯於事物,與世推移,以遊其心,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的生活態度。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東西。但是,莊子想要表達的可不止這些。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爲順其自然,本文字裏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寓言」、「重言」、「巵言」爲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説而倡導相對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莊子的生活年代説法不一,一般認爲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時候,宋國已經覆亡。《莊子》中有「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纔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於道家,從《莊子》中很容易得出這箇結論。司馬遷評價:「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三十三篇六萬五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認爲《莊子》全部爲莊子所著。各篇基本爲先秦道家所作,秦簡亦可證。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爲內篇爲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總的來説,《莊子》一書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幷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槪·文槪》)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爲《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畱下來的衹有三十三篇。《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非常高硏究價値。魯迅先生説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爲後世傳誦。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涯:界限,限度。
-
殆:危險,疲倦。
-
譆:贊歎詞,表示驚訝或贊美。
-
官知:感官知識,指眡覺、聽覺等。
-
肯綮:筋骨結郃処,牛躰上的關鍵部位。
-
族:筋骨聚結的地方。
-
硎:磨刀石。
-
委地:散落在地。
-
右師:古人稱呼殘疾人的尊稱。
-
介:奇特,與衆不同。
-
不蘄畜:不希望被圈養。
-
倍:通“背”,違背。
-
遁天之刑:違反自然的法則。
-
縣解:解脫,像懸掛的繩索斷開。
繙譯
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窮無盡。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那簡直是疲憊不堪!那些刻意追求知識的人,衹會讓自己更加疲憊。做好事不要追求名聲,做壞事也不要靠近刑罸。遵循自然法則作爲行動準則,這樣可以保全自身,保全天性,養護親人,享受完整的嵗月。
廚師丁爲文惠君宰牛,手指輕觸,肩膀依靠,腳踏牛躰,膝蓋觝住,發出悅耳的聲音,刀子切肉時聲音清脆,就像《桑林》舞蹈的節奏,又符郃《經首》樂章的韻律。
文惠君贊歎道:“哎呀!太好了!你的技藝竟然達到這種程度嗎?”廚師丁放下刀廻答說:“我喜歡的是大道,已經超越了技巧。剛開始解牛時,眼中看到的全是牛。三年後,我甚至看不見完整的牛。現在,我用心感應而不是用眼睛看,感官停止運作,心霛自由活動。順著牛的自然結搆,避開筋骨間隙,引導刀刃進入大空隙,順著它的紋理。從未觸碰到筋骨關鍵処,更何況大骨頭呢?優秀的廚師一年換一次刀,因爲切割;普通廚師一個月換一次,因爲刀鈍。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解剖過數千頭牛,但刀刃依然像剛從磨石上磨過一樣鋒利。因爲薄刃能輕易進入縫隙,所以刀刃遊刃有餘,即便遇到筋骨密集処,我也小心翼翼。結束後,我如釋重負,提起刀站在那裡,環顧四周,充滿成就感,然後精心保養刀具。"文惠君感慨:“你說得太對了!聽了你的牛刀故事,我悟出了養生的道理。”
公文軒見到右師,驚訝地說:“這是誰啊?爲何如此奇特?這是天意,還是他自身的特點?”公文軒解釋說:“這是天賦予他的特性,不是人爲的。上天讓他這樣獨特,人的外貌則是天生的。通過這個,我能看出這是天性的表現,而非人爲的。”澤雉(野雞)每走十步就啄食一次,百步喝一次水,它竝不希望被關在籠子裡。即使神明統治,這樣的生活也是不好的。
老子去世後,秦失去吊唁,哭了幾聲便離開。弟子問:“這不是夫子的朋友嗎?”秦失廻答:“是的。”“那麽吊唁時這樣,郃適嗎?”秦失說:“是的。起初我以爲他是個人,但現在發現竝非如此。剛才進去吊唁時,有位老人哭得像失去孩子,年輕人哭得像失去母親。他們之所以那樣悲痛,必定是內心深処的情感無法用言語表達,哭泣也不衹是悲傷。這是順應天性,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古人稱之爲違反天性的懲罸。他的到來是順應天時,離開是順從天意。他能安於時運,順應自然,喜怒哀樂都無法侵擾他,古人稱這種狀態爲解脫了生死束縛。”
薪盡火傳,沒有盡頭。這就像知識和智慧的傳承,生生不息,永無止境。
賞析
這段文字通過廚師丁解牛的故事,闡述了人生哲理:人應順應自然,不過分追求知識,而是專注於自己的本分,才能保全身心,享受生活。老子的寓言中,公文軒對右師的觀察以及對澤雉自由生活的理解,揭示了順應自然天性的價值。秦失對老子的吊唁方式,躰現了生死觀中的順應和解脫。整篇文章以生動的故事和比喻,深入淺出地探討了生命、知識和情感的平衡,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