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記
靈峰之山,其上曰金雞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楓櫧,多松;其鳥多竹雞。其狀如雞而小,有文采,善鳴。寺居山中,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曰陶山,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曰日鑄之峰,歐冶子之所鑄劍也。寺之後,薄崖石有閣曰松風閣,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爲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爲四小池,東至山麓,瀦爲大池,又東注於若耶之溪,又東北入於湖。其初爲渠時,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鑑;俯視,則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書卿白野公恆來遊,終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錢,有小鱝魚,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來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鳥大如鸜鵒,黑色而赤觜,恆鳴其上,其音如竹雞而滑。有二脊令,恆從竹中下,立石上,浴飲畢,鳴而去。予早春來時方甚寒,諸水族皆隱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蟲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狀如半蓮子,終日旋轉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蟲也。
予旣愛茲水之清,又愛其出之不窮,而能使群動咸來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屬歲旱時,水所出,能漑田數十畝。”則其澤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愛之也。
拼音
譯文
會稽的靈峰山,它的最高峰叫做金雞峰。那裏的草木,多半是翠綠的竹子;那裏的樹多是楓樹、櫧樹,還有許多松樹,那裏的鳥多是竹雞,竹雞的形狀很像雞。可是比雞小,身上披著美麗的羽毛,鳴叫的聲音非常動聽。靈峰寺就在靈峰山中,四面被山環抱著。寺院對面的山叫“陶山”,曾經是華陽外史陶弘景隱居的地方。寺院東南的山叫“日鑄峰”,曾是歐冶子鑄造寶劍的地方。寺院的後邊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小閣樓,名叫“松風閣”,奎上人就住在那裏。
這裏有一道清清的泉水,泉水從山石的縫隙流出涓涓細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慢慢匯成一條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漲滿了於是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過,從沙土旁流出來就形成了四箇小水池。往東流到山腳下。就匯聚成一箇大水池,再往東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東北注入鏡湖。這條水剛剛匯成小渠的時候,水深不過一尺,清澈可以照見兩岸景物,俯視清流,那山崖上的蒼松翠竹花草樹木無不在水底倒映出來。所以秘書卿白野公常常到這裏來遊賞,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邊,還給流水取箇名字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如銅錢一樣大小,還有小鯽魚,純是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經常來喫小鯽魚。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種鳥就像鸚鶴那麽大,黑色的羽毛,嘴是紅的,常常在水邊叫箇不停,那聲音就象竹雞,可比竹雞叫聲還要宛轉流利。有兩隻脊令,常常從翠竹上飛下來,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飲足水,就鳴叫著飛走了。我初春來的時候正當特別冷的天氣,這些水中的生物都還蟄伏著沒有出來。到這一時候,全出來活動了。還有四五箇小蟲子,全如小指頭那麽大,形狀如同半箇蓮子,整天在水面上轉著圈浮遊,日光照在它們的脊背上,顔色就象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些什麽蟲子。
我旣喜愛這條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歡它源頭永不枯竭,而能讓這麽多小生物都來依附它,很有點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尙品德。奎上人又説:“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泉水所經過的地方,能灌漑數十畝良田。”那麽,是它的恩澤又能普及到眾人了。白野公深深地愛上了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呀。
注釋
活水源:在今浙江省紹興縣會稽山上。
靈峰之山:在紹興東南會稽山上。山中有靈峰寺,下文“寺居山中”即是。
曰:説。
金雞之峰:金雞峰,在會稽山上。
櫧(zhū):常綠喬木,葉子長橢圓形,花黃綠色,果實球形。
竹雞:一種形似鷓鴣而小的鳥,多呈橄欖褐色,生活於竹林中。
寺:指靈峰寺。
陶山:一名陶晏嶺,在紹興東南四十餘里,以南北朝時齊陶弘景曾隱居於此,故名陶山。
華陽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人。爲齊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以佐蕭衍奪齊帝位,建立梁朝,被時人稱爲山中宰相。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外史,古人常用爲別號。
日鑄(zhù)之峰:即日鑄嶺,在陶山以北,相傳爲春秋時工匠歐冶子鑄劍之所。
歐冶子:春秋時期的工匠,曾應越王聘,爲鑄湛廬、巨闕、勝邪、魚腸、純釣五劍,後又與干將爲楚王鑄龍淵、泰阿、工布三劍。
薄(bó):迫近,靠近。
松風閣:今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
奎(kuí)上人:當時的一位僧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石罅(xià):石縫。
涓涓然:細水慢流的樣子。
浸:漸漸地。
伏行:從地下流。
山麓(lù):山腳。
瀦(zhū):匯聚。
若耶之溪:即若耶溪,在紹興東南若耶山下,相傳春秋時期美女西施曾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
湖:指鑑湖,在紹興南,又名鏡湖。
秘書卿(qīng):元代秘書監長官,正三品。秘書監,掌歷代圖籍幷陰陽禁書。見《元史·百官志六》。
白野公:即泰不華(公元1304年-公元1352年),字兼善,伯牙吾臺氏,世居白野山,故稱白野公。元英宗至治間進士,歷官集賢修撰、秘書監、禮部侍郎、翰林院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後與方國珍水戰,陣亡。《元史》有傳。
鱝(fèn)魚:即鯽魚。
水鼠:生活於水邊的一種鼠。
水松:藻類植物,可入藥。
菖(chāng)蒲:多年生草本植物,長於水邊。
鸜鵒(qú yù):鳥名,俗稱八哥。
滑:流利。
脊(jǐ)令:鳥名,即鶴鎢。
諸水族:生活於水中的動物。
茲(zī):這。
群動:各類動物。
咸(xián):皆。
屬歲旱時:當逢農旱之時。屬,適逢。
澤:潤澤、濕澤。
序
《活水源記》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劉基創作的一篇遊記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活水源周圍的山川形勢,泉水的源流變化,水裏的草木蟲魚,以及遊人的欣賞迷戀,傳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與親近之情。文章清新流暢,讀之如臨其境。結尾以君子之德爲喩,聯想自然,寓意深刻,文章雖短小,結構精巧。
賞析
文章的層次非常清晰,共分爲三段:首段寫山,次段寫水,末段抒發感想。
作者下筆就先從靈峰山寫起。寫靈峰山的景色從兩方面寫,其一是寫山頂金雞峰上的三大特色:多竹,多楓櫧、松樹,多有文采而善鳴的竹雞。僅這三多,便點染出靈峰山竹樹繁茂、山鳥啼鳴的動人景象。其二是寫靈峰寺周圍的形勢和景物:“寺居山中,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日陶山,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日日鑄之峰,歐冶子之所鑄劍也。”“寺之後,薄崖石有閣日松風閣,奎上人居之。”從古今曾在此居住或活動過的名人高士,使讀者領受到這靈峰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靈氣所鍾,景象不凡。
作者寫山是爲了寫水。“活水源”是題目正文。寫水分四層寫。第一層,從源頭寫起:“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泉水從石縫中流出,非常細小,卻能冬天給人温暖,夏日給人清凉。起筆就使讀者感到這泉水十分親切。第二層,從泉水的冬夏不枯和由小到大,寫其涌動活躍的生命力:涓涓細流,逐漸匯合就變成了小渠,水從渠中溢出向西南流去,在沙土中形成潛流,從旁滲出積成四箇小池;東流至山腳下又彙聚成一箇大池;再向東流注入若耶溪中,向東北又流入鑑湖之中。這水伏行旁出,時隱時現,溢淌流注,奔騰不息,猶如血脈之流貫於人體的全身,它賦予了山川自然以生命。由此,以水的動態變化初步寫了“活”字的眞義:“活”就是不停息的運動,“活”就是生命之源。第三層,寫渠水的澄澈可愛和“活水源”的得名。這名字自然不衹是指水的清澈而説的,還槪括了前面已寫到的兩層意思,尤其是冬夏不枯、由小到大、奔流不息這層意思。至此,可以説已是生動而又充分地寫出了“活水源”的含義了,但作者意猶未足,又寫了第四層,那些依託這活水,栖息繁衍於水旁或水中的各種生物,鳥類,不知名的小蟲子的活動,作者爲讀者展示了一片生意盎然的世界,這世界憑著這水而存在、而充滿生機的。讀者不僅進一步領聰到“活源”這“活”字的精神,而且不能不爲被這“活水源”之水廖滋養而生存的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所深深地吸引和感染。
最後一段抒發感慨,總結全文。作者表示他愛這“活水源”愛它三點:一是愛“茲水之清”,收束上文“澄澈可鑑”的描寫;二是“愛其出之不窮”,收束上文“冬夏不枯”、流注不息的描寫;三是愛它“能使群動咸依”,收束上文有關魚、鳥、蟲、草的描寫。然後通過奎上人的話:“屬歲旱時,水所出,能漑田數十畝。”因“其澤又能及萬物”,進而從自己對水的愛,又寫到白野公對水的愛,落到爲“活水源”起名的人物身上而結束全文,不僅使文章結構嚴謹,也更富於思想意趣。這是因爲這一段議論跟上文的生動描寫前後呼應,前面的寫景爲後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而後文的議論又將前面的寫景提高到一種新的思想境界。
這篇遊記寫得質樸清新,生動傳神,富有生趣,其記敍頗受《山海經》影響。題爲《活水源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出了這箇“活”字。不僅山活,水活,而且劉基筆下的整箇世界都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朝氣,都是活的:山水草木蟲魚是活的,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思想也是活的。作者從對自然景物的體驗中,提煉和昇華出一種高尙的道德情操,展示了他本人的胸懷氣度是那樣的開闊、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