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三十五

王嘉秀問:“佛以出離生死誘人入道,仙以長生久視誘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極至,亦是見得聖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貢,有由傳奉,一般做到大官,畢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極處,與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遺了下一截,終不似聖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誣也。後世儒者,又只得聖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爲記誦、詞章、功利、訓詁,亦卒不免爲異端。是四家者,終身勞苦,於身心無分毫益,視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慾,超然於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學者不必先排仙、佛,且當篤志爲聖人之學。聖人之學明,則仙、佛自泯;不然,則此之所學,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難乎!鄙見如此,先生以爲何如?” 先生曰:“所論大略亦是。但謂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見偏了如此。若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陰一陽之謂道’,但‘仁者見之便謂之仁,知者見之便謂之知,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仁、智豈可不謂之道,但見得偏了,便有弊病。”
拼音

所属合集

#傳習錄

譯文

王嘉秀問:“佛家用超脫生死輪迴來引誘人信佛,道家用長生不老來引誘人修道,其本意也不是要人做壞事。究其根本,兩家也只是看到了聖人之學的上一截,而並非進入聖道的正路。如今做官的人,有的通過科考,有的通過舉薦,有的通過繼承,同樣做到大官,但如果不是爲官的正途,君子是不會去做的。道、佛修煉到了至高的境界,與儒者大致相同,但只是有了上半部分,丟了下半部分,最終不像聖人那樣全面。然而道、佛看到的上半截和儒家的上半截是相同的,這一點不可否認。後世的儒者,卻又只學得了聖人之教的下半截,因而上下分裂失去了聖人的本意,漸變成記誦、詞章、功利、訓詁之學,最終免不了變成異端。背誦、詞章、功利、訓詁四家學者,雖終身苦讀,但於身心卻沒有半分的益處,反而那些道佛的弟子們,清心寡慾,超然於世俗的負累之外,儒家子弟反而不如他們了。今日的儒學之士不必去排斥道、佛,當先篤志於聖人之學。聖人之學發揚光大,那麼道、佛之誘自然會在心中泯滅;不然的話,儒生之所學怕是要被道、佛之徒所不屑,想讓兩家俯首稱臣,不是很難嗎?我粗淺的想法就是這樣,先生認爲我說得對嗎?” 先生說:“你所講的大體上是對的。但所謂上一截、下一截,也是人們理解有失偏頗。至於說到聖人大中至正的道,上下貫通,首尾相連,怎會上一截、下一截?《易·繫辭》上說的‘一陰一陽謂之道’,然而‘仁者見之便謂之仁,智者見之便謂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仁與智怎麼能不稱作道,但認識片面了,難免存在弊端。”

注釋

王嘉秀,字實夫,其餘不詳。 長生久視,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爲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上截、下截,指上達、下學。出自《論語·憲問》第三十七章:“下學而上達。” 科,即科舉入仕;貢,即推舉優者入仕;傳奉,指繞過吏部,由宮廷內官安排入官。 《易經·繫辭傳上》:“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