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徐愛引言 [明] 王守仁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爲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一 [明] 王守仁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爲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爲據?‘作’字卻與‘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四 [明] 王守仁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爲溫清之節,如何而爲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所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七 [明] 王守仁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十一 [明] 王守仁 愛問文中子、韓退之。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賢儒也。後人徒以文詞之故,推尊退之,其實退之去文中子遠甚。” 愛問:“何以有擬經之失?” 先生曰:“擬經恐未可盡非。且說後世儒者著述之意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十二 [明] 王守仁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後世不可復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後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唯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論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則亦不可復矣。”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五 [明] 王守仁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唯賢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於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一 [明] 王守仁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爲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爲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二 [明] 王守仁 問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六 [明] 王守仁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九 [明] 王守仁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