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二十
問“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晝知夜的。”
又問:“人睡熟時,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應?”
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時?”
曰:“嚮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來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無所睹聞,衆竅俱翕,此即良知收斂凝一時。天地既開,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聞,衆竅俱闢,此即良知妙用發生時。可見人心與天地一體,故‘上下與天地同流’。今人不會宴息,夜來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魘寐。”
曰:“睡時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晝即知夜矣。日間良知是順應無滯的,夜間良知即是收斂凝一的,有夢即先兆。”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問先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這句話怎麼理解。
先生說:“良知原本就是知道晝夜的。”
又問先生:“當人熟睡時,良知也就沒有知覺吧。”
先生說:“如果沒有知覺,爲什麼一叫就應答呢?”
問先生:“良知若是常知的,怎麼會有睡熟的時候呢?”
先生說:“夜晚都要休息,這是自然常理。夜裏天地混沌,萬物的形狀和顏色都消失了,人的眼睛耳朵看不見聽不到,七竅都歇息了,此時正是良知收斂凝聚的時刻。天拂曉,萬物顯現,人也能聽到聲音,看到形狀、顏色,七竅的功能也恢復正常,這正是良知妙用開始發生之時。由此可見,人心與天體原本是一體的,因此,孟子說‘上下與天地同流’。如今的人,夜晚不擅長休息,不是沉睡不醒,就是胡思亂想、噩夢連連。”
問先生:“睡覺時如何用功夫?”
先生說:“知道白天如何用功夫,也就知道夜晚如何用功夫。白天良知是順應無滯的,夜裏良知是收斂凝聚的,有夢就是先兆。”
注釋
《易經·繫辭上》第四章:“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象傳上·隨卦》:“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孟子·盡心上》第十三章:“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一日懷抑之也抑之之贈旣嘗答以三詩意若有歉焉是以賦也 其三 (赴謫詩。正德丁卯年赴謫貴陽龍場驛作) 》 —— [ 明 ] 王守仁
- 《 用實夫韻(南都詩。正德甲戌年四月昇南京鴻臚寺卿作) 》 —— [ 明 ] 王守仁
- 《 諸生 》 —— [ 明 ] 王守仁
- 《 平八寨 》 —— [ 明 ] 王守仁
- 《 棲雲樓坐雪二首 》 —— [ 明 ] 王守仁
- 《 嘉靖丙戌十二月庚申始得子年已五十有五矣六月靜齊二丈昔與先公同舉於鄉聞之而喜各以詩來賀藹然世交之誼也次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陳九川錄 · 十五 》 —— [ 明 ] 王守仁
- 《 春日花間偶集示門生 》 —— [ 明 ] 王守仁
相关推荐
- 《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二十四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陳九川錄 · 二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二十九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三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中 · 答周道通書 · 一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九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