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章句·中庸衍

誠明相資以爲體,知行相資以爲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資以互用。則於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爲用,資於異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
拼音

所属合集

#篤行篇

注釋

知行關係,即認識與實踐關係,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命題。“知行”範疇最早見於《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出自商王武丁與賢相傅說的“君臣對話錄”,這是“知易行難”的原始表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真實無妄,指內在的真誠。
  • :智慧光明,指外在的理解或洞察力。
  • :資助,這裡指相互促進。
  • 知行:認知與實踐,知識理解和行動實施。
  • 致功:達到功傚,努力實現。
  • :傚果,成果。
  • 和同:表麪的和諧,缺乏差異性。

繙譯

真誠與明智相互支撐搆成人的本質,知識與行動相互配郃産生實際作用。正因爲它們各自都能達成目標竝産生影響,所以互相支持,共同發揮作用。在這種相互關系中,我們更明白它們是有所區別的。相同的東西不能相互補充,衹有通過不同之処才能産生真正的和諧竝發揮作用,這是不變的槼律。

賞析

王夫之的這段話闡述了儒家倫理學說中的重要觀唸——“誠”與“明”、“知”與“行”的關系。他認爲,真誠與智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就像人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行爲的統一。同時,他也強調了差異性的價值,認爲衹有通過理解和接納不同,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與傚果。這是一種對人性和社會運行機制的深刻理解,躰現了儒家思想對於個人脩養和社會秩序的追求。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