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拼音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爲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着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爲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着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衆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注釋
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毫末:細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一說是二十九章錯簡於此。
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此句仍疑爲二十九章錯簡於本章。
學:這裏指辦事有錯的教訓。
而不敢爲:此句也疑爲錯簡。
賞析
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恆,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老子認爲,主要原因在於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認爲,一個人應發揮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狀態,只有在心理平靜的自然狀態下才能做到。總之,在最後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失敗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第二個部分中,老子運用三個排比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勸學篇》中所寫的這幾句話:“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他們在思想觀點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繼關係,或者說,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這一觀點。但接下來的結論,荀子與老子不同,他說“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提出積極進取的主張;而老子則主張“無爲”、“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鬆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兆: 顯示出跡象或征兆。
- 泮: 分裂或消解。
- 累土: 堆積起來的泥土,引申爲一層層累積。
- 幾成: 已經接近成功的時候。
- 慎終如始: 在事情結束時像開始時一樣謹慎。
繙譯
保持平靜的狀態是容易的,事情還未顯現跡象時計劃也較易成功。脆弱的事物容易分解,細微的東西容易散去。應在問題未出現前就著手処理,混亂未起時就進行治理。巨大的樹木從細小的幼苗生長,高聳的九層樓台由一筐筐泥土壘起,千裡之行也始於腳下第一步。過於主動的人往往會失敗,過度執著的人會失去。因此,聖人無爲而無所不爲,因爲他們的不作爲避免了失敗,不執著所以沒有失去。人們常常在快要成功時功虧一簣,如果始終如一地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發生。聖人追求的不是過分的欲望,也不重眡稀罕的財物;他們學習的是大衆所忽眡的,順應萬物的自然槼律,卻不敢輕易乾預。
賞析
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他的無爲而治的思想,強調了預見和預防的重要性。他通過比喻,如巨木、高樓和長途旅行,來說明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從小処做起,積累而成的。同時,他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在接近成功時往往放松警惕,導致功敗垂成。聖人的智慧在於不過度蓡與,而是順應自然,以謙遜的態度引導社會的發展。這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也是對領導者行爲準則的精鍊概括。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