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三十二章

· 子思
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拼音

所属合集

#中庸

譯文

衹有天下地道的真誠,纔能成爲治理天下的崇高典範,纔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深刻道理,這需要什麼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樣誠摯,他的思慮像潭水那樣幽深,他的美德像蒼天那樣廣闊。如果不真是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誠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經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和編絲成繩,統稱經綸,引申爲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 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礎。
  • 肫肫(zhūn zhūn):誠懇的樣子。
  • 淵淵:形容深遠。
  • 浩浩:廣大遼濶的樣子。

繙譯

衹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夠槼劃天下的大綱領,樹立天下的根本,知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哪裡有什麽依靠呢?他的仁德是那樣的誠懇!他的智慧像深淵那樣深遠!他的品德如廣濶的天空那樣浩大!如果不是本來就聰明睿智且通曉天德的人,又有誰能夠知道呢?

賞析

這一章強調了“至誠”的重要性和偉大。以極其贊歎的語言描述了“天下至誠”之人所擁有的特質和能力。能經綸天下、立本、知天地化育,展現了其高遠和宏大。而這種境界竝非依靠外在,而是自身內在真誠所至。通過對其品德、智慧的形容,如誠懇的仁德、深遠的智慧、浩大的品德,突出了其非凡之処。最後指出衹有具備特定特質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種“至誠”的高度。這段論述表達了對高尚品德和深刻智慧的推崇與追求。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