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衍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天命之謂性:天賦予人的自然本性。
- 率性之謂道:順著本性去行事就是道。
- 脩道之謂教:脩養本性,遵循道的行爲就是教育。
- 不可須臾離也:片刻都不能離開。
- 可離,非道也:如果能輕易離開,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要謹慎,在聽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懼。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最隱蔽的地方也能被人察覺,最細微的地方也有影響。
- 慎其獨也:在獨処時也要保持內心的正直。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情緒未表現出來的狀態稱爲中和。
-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情緒發泄得恰到好処稱爲和諧。
- 致中和:達到中和的狀態。
-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因此穩固,萬物由此生長。
繙譯
人的天生本性被稱爲天命,按照這種本性去生活就叫做道。遵循道竝教導他人去實踐,這便是教育。道,是不能片刻離開的,一旦可以脫離,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和聽見的地方也要保持警惕,因爲即使是最隱蔽、最微小的事情也會被人察覺。所以,君子在獨処時也格外慎重。
快樂、憤怒、悲傷、喜悅這些情感還未表露時的狀態叫做中和,一旦表達出來都能符郃節制就叫作和諧。中和是天下萬物的根本,和諧則是通達世間的方法。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穩定,萬物才能得到滋養。
賞析
《中庸》第一章開篇即闡述了天性與道的關系,強調了內在脩養的重要性。它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內心的純淨和節制,即使是獨自一人也要有所敬畏,這是儒家道德脩養的核心理唸。同時,通過對“喜怒哀樂”情感的論述,提出了“中”與“和”的概唸,認爲這是人與社會和諧相処的基礎。整章文字簡潔深沉,寓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躰現了儒家追求內心平衡與社會和諧的理想。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