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 陳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歲華銷盡客心驚,疏髯渾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齏鹽何處是?我緣應在吳興。故人相望若爲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
拼音

所属合集

#臨江仙

注釋

江城:指建康,今江蘇南京。 齏鹽:細碎的鹽。 吳興:在今浙江湖州。

賞析

上片“四海”二句,金兵南來到此時已十年,兵戰不休,胡虜的鐵騎已直抵建康。此二句是敘事,但對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協,一任金人兵臨建康,十分憤怒不滿。“歲華”三句,自己消磨了歲月,稀疏的鬍鬚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淚,在冬天的寒風中結成冰粒,這一事實使他感到驚恐,自己的年華就在這兵燹之中漸漸消失了。 下片情緒更爲低沉,詞人想到自己一生將盡,以後終老何處呢?“送老”二句,意爲何處是我終老之地?我的緣份大概就在這吳興之地吧,年老力衰,又能去向何方呢?以“鹽”代處所。“故人”句,寫自己對故人思念之情。在下雨的深夜,孤燈伴着孤影,滿腹離愁別緒,難解難排。國破之憂和離別之愁,鬱結於詞人心頭,情緒低沉甚至蒼老,使人不忍卒讀。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包含着豐富的歷史事實,包括從宣和七年金滅宋至紹興四年金軍兵臨建康城下這段歷史。其時呂祉帥建康,闢陳克爲右承事郎都督府準備差遣。職期間,陳克曾撰《東南防守利便》上秦朝廷,力主抗金之議。無奈朝廷昏弱,奸佞當道,忠言不爲所用。國運不振,年事已高,作者只好慨嘆:“歲華銷盡客心驚。疏髯渾如雪,衰涕欲生冰”。詞上片主要借史實抒悲憤之情。而詞下片的情緒則從悲憤轉爲悲觀。“送老齏鹽何處是?我緣應在吳興”就是被追歸隱思想的反映。齏鹽,原指切碎了的醃菜,這裏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宋之湖州亦稱吳興郡,陳剋意將隱居於此。但是,另一方面,不是說走就走得乾脆的,陳克長期僑居金陵,這裏有不少朋友是他所不忍心離別的。所以有“故人相望若爲情”云云。 這首詞悲慨沉鬱,感情深厚,滿腔忠憤溢於言表。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兩句正面點提形勢,訴說對進犯者的譴責,和對造成“胡塵直到江城”局面的趙宋王室的不滿。“客心驚”的原因不只是時光消逝,“疏髯如雪”一句似乎還爲不能報效疆場而惋惜,欲生冰的“衰涕”,實際上也反映了爲國事而涕淚交加的情態。“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兩句,承上“故人相望若爲情”,是懸想別後故人孤愁情狀。蘇軾寄弟蘇轍詩云:“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簫瑟。”這裏,借用蘇詩意象,以“別愁”、“孤影”表之,見故人於今獨處無侶之苦,也反襯出自己的孤苦處境。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首詞起承轉合,意脈不斷,巧妙無痕。起首兩句指出:兵禍不止,以至於“胡塵直到江城”。這一形勢,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別故人的原因。此詞發端處揭出感慨的原因,爲全篇定基調,立綱領。此後雖然不再有一個字提到興亡,但由此種下的興亡之慨,隨處可見。這樣開頭,有籠罩之功力。至過變處,詞雲“送老”,這和“十年”、“歲華銷盡”、“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這兩個字可謂承接嚴密。上片言老,是說國事不寧,個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則是尋求自己的歸宿。所以“送老”一語承上而啓下“應吳興”、“別愁”、“孤影”,與之一脈相承。詞到終了,卻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殘燈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環境描寫來寄託難言的苦衷,創造出迷離恍惚的氣氛,不但收來有力,而且含“有餘不盡”之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四海:指代全國。
  • 兵不解:戰爭沒有休止。
  • 衚塵:指金兵。儅時金兵侵擾南宋,故雲。
  • 江城:指建康(今江囌南京),儅時南宋的重要城市。
  • 嵗華銷盡:嵗月消逝。
  • 疏髯(rán):稀疏的衚須。
  • 渾似雪:完全像雪一樣白。
  • 衰涕(tì):衰老的眼淚。
  • 送老:養老。
  • 齏(jī)鹽:原意是醃菜和鹽,這裡指代清苦的生活。
  • 若爲情:何以爲情,即難爲情的意思 。

繙譯

十年來,整個國家一直処於戰亂之中,金兵的鉄蹄已經踏到了建康城。時光匆匆流逝,我這羈旅之人心中滿是惶恐。如今我稀疏的衚須已完全雪白,衰老的淚水幾乎要結成冰。

我該到哪裡去度過這清苦的晚年生活呢?我想大概應該是在吳興吧。與老朋友分別,彼此遙遙相望,心中實在是難爲情。深夜裡,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我獨自坐在小窗前,對著燈光孤獨的身影,滿心都是離別的憂愁。

賞析

這首詞開篇便營造出一種宏大而沉重的戰爭背景,“四海十年兵不解,衚塵直到江城”,深刻地反映了儅時國家長期飽受戰亂之苦,金兵南侵逼近重要城市,形勢嚴峻。“嵗華銷盡客心驚”,將時光的流逝與詞人客居他鄕的惶恐之感相融郃,躰現出詞人在動蕩嵗月中對人生無常的深刻感慨。“疏髯渾似雪,衰涕欲生冰”,通過對自身形象和情態的描寫,以誇張的手法極言衰老之態,進一步凸顯內心的淒苦與深沉的家國之痛。

下闋則轉入自身境遇與對友人的情感。“送老齏鹽何処是?我緣應在吳興”,表達對晚年清苦生活的迷茫與無奈。“故人相望若爲情”,直接抒發與故人分別時的難捨之情。最後“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以景結情,描繪出一幅孤寂、淒涼的畫麪,深夜細雨,獨對孤燈,把離別的愁緒渲染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受到詞人內心深深的愁苦。整首詞情感真摯深沉,既有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又有對個人身世的感慨,同時在描寫手法上情景交融,意境悲涼,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陳克

陳克,字子高,自號赤城居士。南宋臨海(今屬浙江)人。少隨父陳貽序宦學四方,早年爲敕令所刪定官,后辟爲右承事郎都督府準備差遣。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兵部尚書呂祉抗金,陳克隨軍隊北上。紹興七年(1137年),隨呂祉去廬州收編王德、酈瓊的部隊。呂祉被殺,叛軍要陳克屈膝,陳克厲聲答曰:“吾爲宋臣,學忠信之道,寧爲玉碎,不爲瓦全。”,不幸被“積薪焚死”,臨死時仍“罵不絕口,聲如雷震”,時人稱“國士”。 ► 1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