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 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眞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拼音

譯文

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一晃又三年,遠涉天涯你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一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像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悵因你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衝着酒杯太悽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館,你我亦不過天地間過客。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髙平調」,元髙拭詞注「南呂調」。李後主詞名《謝新恩》。賀方回詞有「人歸落鴈後」句,名《鴈後歸》。韓澗泉詞有「羅帳畫屛新夢悄」句,名《畫屛春》。李易安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説。南宋黃叔暘《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縁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爲,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卽多爲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卽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渉及臨江。「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歴代所祭的水仙幷不确定。像東漢袁康、呉平《越絶書》所記的春秋呉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爲長江水仙,東晉王子年《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爲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髙、郭景純、陶峴(Xiàn)各爲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子建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按《臨江仙》調起於唐時,惟以前後闋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成績詞爲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子澄詞爲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後主詞之前後換韻、顧夐(Xiòng)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六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爲主,而以向薌林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七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賀方回詞爲主,而以晏小山詞之第二句添字、馮正中詞之前後換韻、後闋第四句減字、王逐客詞之後闋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後,茲從體製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闋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柳耆卿演爲慢曲,《樂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體,九十三字一體,汲古閣本倶刻《臨江仙》,今照《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 「送錢穆父」:毛本無題。 錢穆父:龍楡生箋:「《東坡詩集》施注:『錢穆父,元祐初拜中書舍人,遷給事中,出守越州,歸從班,再知開封。』案穆父罷越守北歸,在辛未春,是詞當送之於過杭時也。」 改火:傅子立注:「《論語》:『鑽燧改火。』《周官·司爟》:『季春出火。』然則出火爲改新火也。」劉尚榮按:「分別見《論語·陽貨》、《周禮·夏官》。」 紅塵:傅子立注:「《漢書》:『紅塵四合。』」劉尚榮按:「《漢書》中無此語,句出《文選·巻一·班孟堅〈西都賦〉》,《後漢書·巻四十上·〈班彪傳·(子)班固傳〉》嘗引之。傅注誤標書名出處。」龍楡生箋:「祖詠詩:『停車傍明月,走馬入紅塵。』」按,此二句非祖詠詩,出自王諲《十五夜觀燈》詩,見《全唐詩·巻一百四十五》。 春溫:傅子立注:「《莊子》:『煖然似春。』」劉尚榮按:「見《莊子·巻六·〈内篇·大宗師〉》。」龍楡生箋:「《莊子·大宗師》:『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史記·田齊世家》:『騶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説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騶忌子推戸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説,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淸者,相也;攫(jué)之深,醳(yì)之愉者攫醳,謂彈琴時琴弦一張一弛,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 「無波眞古井,有節是秋筠」句:傅子立注:「白樂天:『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劉尚榮按:「句見《白氏長慶集·巻一·贈元稹》。」龍楡生箋引唐·孟東野《列女操》:「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尊:通“樽” 逆旅:傅子立注:「『逆旅』,客舍也。李太白:『天地一逆旅。』」劉尚榮按:「句出《擬古十二首之九》,見《李太白詩集·巻二十四》。」龍楡生箋引唐·李太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臨江仙·送錢穆父》是宋代文學家東坡的詞作。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旣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詞的上闋寫與友人久別重逢,下闋切入正題,寫月夜送別友人。表達了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賞析

詞的上闋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元祐初年,東坡在朝爲起居舍人,錢穆父爲中書舍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門帳飲時,東坡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別後的第三箇年頭了。離別的三箇年頭來,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眞可謂「天涯踏盡紅塵」。分別雖久,可情誼彌堅,相見歡笑,猶如春日之和煦。更爲可喜的是友人與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風節,借用白樂天《贈元稹》詩句來説,即「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這句話運用了比喩和對偶的修辭方法,寫出了友人已經修煉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瀾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樣有氣節有節操。贊揚了友人淡泊、堅貞的品格。作者認爲,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樣,是由於在朝好議論政事,爲言官所攻。 以上數句,先從時間著筆,回憶前番離別,再就空間落墨,槪述仕宦生涯,接下來抒發作者對仕宦失意、久處逆境所持的達觀態度,幷用對偶連喩的句式,通過對友人純一道心、保持名節的贊頌,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詞的上闋旣是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詞人半生經歷、松柏節操的自我寫照,是詞人的自勉自勵,寓有強烈的身世之感。明寫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與主同,表現出作者與友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 詞的下闋切入正題,寫月夜送別友人。「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一句,描繪出一種凄清幽冷的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鬱無歡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顰」一句,由哀愁轉爲曠達、豪邁,説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著爲離愁別恨而哀怨。 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與送者臨歧的悲感,二是世間離別本也是常事,則亦不用哀愁。這二者似乎有矛盾,實則可以統一在強抑悲懷、勉爲達觀這一點上,這符合東坡在宦途多故之後鍛煉出來的思想性格。詞末二句言何必爲暫時離別傷情,其實人生如寄,李太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旣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詞的結尾,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旣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東坡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閑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首送別詞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東坡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的集中體現。然而在這些曠達之語的背後,仍能體察出詞人對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沉慨嘆。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