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僖公 · 僖公二十九年

【經】二十有九年春,介葛盧來。公至自圍許。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於翟泉。秋,大雨雹。冬,介葛盧來。 【傳】二十九年春,葛盧來朝,舍於昌衍之上。公在會,饋之芻米,禮也。 夏,公會王子虎、晉狐偃、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盟於翟泉,尋踐土之盟,且謀伐鄭也。卿不書,罪之也。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秋,大雨雹,爲災也。 冬,介葛盧來,以未見公,故復來朝,禮之,加燕好。 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問之而信。
拼音

所属合集

#左傳

譯文

二十九年春季,介葛盧前來朝見,讓他住在昌衍山上。當時魯僖公正在參加許國翟泉的會見,贈送給他草料、糧食等物,這是合於禮的。 夏季,僖公和王子虎、晉國狐偃、宋國公孫固、齊國國歸父、陳國轅濤塗、秦國小子?在翟泉結盟,重溫踐土的盟約,同時策劃進攻鄭國。參加結盟的卿沒有記載,這是表示譴責他們。按照禮制,諸侯的卿不能參加公、侯的會見,參加伯、子、男的會見是可以的。 秋季,有大雨和雹子,成了災害,《春秋》才加以記載。 冬季,介葛盧前來,由於前次沒有見到僖公,再次來朝。對他加以禮遇,再加上燕禮和贈送上等財禮。 介葛盧聽到牛叫,說:“這頭牛生了三頭小牛,都用來祭祀了,所以它的聲音如此。”加以詢問,果然這樣。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