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昭公 · 昭公三十年
所属合集
譯文
註釋
- 【經】:指《春秋》的經文部分,用於簡略記錄事件梗概。
- 乾侯:地名,在今河北成安東南。
- 晉侯去疾:即晉頃公,「去疾」是其名 。
- 不先書鄆與乾侯,非公,且徵過也:徵過:追究過錯。不先記載魯昭公在鄆和乾侯,一是不以昭公爲君,二是爲了追究他的過錯。
- 遊吉:鄭國大夫,字子太叔。
- 魏獻子:晉國卿。
- 士景伯:晉國大夫。
- 詰(jié):責問。
- 子西:楚國公子申。
- 子蟜(jiǎo):鄭國大夫。
- 共(gōng):通「供」,供給,遵從。
- 字:愛護。
- 不虞:意外。
- 執紼(fú):送葬時拉引棺材的繩子,這裏指參與喪事。
- 明厎(zhǐ)其情:厎:致,推究。瞭解其詳情。
- 印段:鄭國大夫。
- 吳光:即吳王闔廬。
- 胄裔(zhòu yì):後代。
- 億:安。
- 鍾吾子:鍾吾國君主。
- 防山以水之:在山上築堤堵水灌徐國。
- 徐子章禹:即徐子章羽 。
- 唁(yàn):對遭喪事者表示慰問。
- 邇(ěr)臣:近臣。
- 乖:不一致,不協調。
- 肄(yì):輪番襲擊。
翻譯
【經文】三十年春季,周曆正月,魯昭公在乾侯。夏季,六月庚辰日,晉侯去疾去世。秋季,八月,安葬晉頃公。冬季,十二月,吳國滅亡了徐國,徐子章羽逃奔到楚國。
【傳文】三十年春季,周曆正月,魯昭公在乾侯。《春秋》不先記載昭公在鄆和乾侯,既表示不以昭公爲君主,也是爲了追究他的過錯。
夏季,六月,晉頃公去世。秋季,八月,舉行安葬儀式。鄭國的遊吉去弔唁並且送葬,魏獻子派士景伯去責問他說:「晉悼公去世,子西前去弔唁,子蟜前去送葬。如今您一人身兼二職,這是什麼緣故?」遊吉回答說:「諸侯歸服晉君,是因爲晉君合乎禮。所謂禮,就是小國侍奉大國,大國愛護小國。侍奉大國在於恭敬地按時接受它的命令,愛護小國在於賙濟小國所缺乏的東西。以敝國處在大國之間,供應它的貢品,防備意外的禍患,難道敢忘記恭敬地接受它的命令?先王的制度規定:諸侯喪事,士弔唁,大夫送葬;只有友好往來、聘問進獻、軍事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才派遣卿。晉國的喪事,在敝國安寧無事的時候,先君也曾派人蔘與執紼送葬。如果碰上多事之秋,即使士大夫也不能按禮數來做。大國的恩惠,敝國也是慶幸它的厚待,而不討伐它的不足,體諒它的困難,只求完備禮數而已,這是合乎禮的。周靈王的喪事,我們先君簡公正在楚國,我們先大夫印段前去弔唁,他只是敝國的低級卿。天子的官吏不加以責問,這是體諒敝國的難處。如今大夫說:『您爲何不照過去辦理?』過去的規矩有的隆重,有的簡略,不知該遵循哪種。遵循隆重的,然而寡君年幼體弱,因此不能供應財物。遵循簡略的,而我遊吉在此已能盡禮數。希望大夫考慮。」晉國人無法再責問。
吳王讓徐國人逮捕掩餘,讓鍾吾國人逮捕燭庸。二位公子逃奔到楚國,楚昭王給他們以優厚安置,並確定他們的居處。派監馬尹大心迎接吳國公子,讓他們居住在養地,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爲他們築城,從城父和胡地劃出田地給他們。楚國打算用他們來危害吳國。子西勸諫說:「吳光新近得到吳國政權,而且愛護他的百姓,把百姓看作子女,與百姓同甘共苦,準備任用他們。如果對吳國邊境友好,使之柔順服從,還怕他們來進攻。如果再讓他的仇人強大起來使他更加惱怒,恐怕不行吧!吳國,是周的後代,卻被拋棄在海邊,不與姬姓各國交往。現在纔開始強盛起來,和中原各國差不多。吳光又很賢明,準備使自己與先王等同。不知上天是要使他成爲暴虐的人,從而翦滅吳國而大大地封異姓呢?還是最終將會保佑吳國呢?這結局不會太久了。我們何不安撫我們的鬼神,使我們的百姓安寧,來等待他們的結局。哪裏用得着自己去把怨恨招來呢?」昭王不聽。吳王很生氣。冬季,十二月,吳王逮捕了鍾吾子,於是進攻徐國,在山上築堤壅水來灌徐國。己卯日,滅亡徐國。徐子章禹剪斷頭髮,帶着他的夫人,迎接吳王。吳王對他表示慰問並送他們走,讓自己的近臣跟從他們,於是他們逃奔到楚國。楚國沈尹戌率領軍隊援救徐國,沒有來得及,就修築夷城,讓徐子住在那裏。
吳王問伍員說:「當初你建議進攻楚國,我知道那是可行的,卻怕讓我去,又厭惡別人有多餘的功勞。現在我即將擁有自己的功業了,進攻楚國怎麼樣?」伍員回答說:「楚國執政的人多而不一致,沒有人能承擔憂患。如果組成三支軍隊輪番侵襲它,一支軍隊到達,他們必然都出來迎戰。他們出來我們就回去,他們回去我們再出動,楚國必然會路途疲於奔命。多次輪番騷擾使他們疲憊不堪,用多種辦法讓他們失誤。等到他們疲憊了,然後用三軍進攻,肯定能大獲全勝。」闔廬聽從了這個計策,楚國從此開始陷入困境。
賞析
這篇文章詳細記載了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 年)的一些重大事件,涉及晉、鄭、吳、楚等國間的外交、軍事活動和政治局勢變化,通過具體事件和人物對話反映了當時複雜的國際關係。
文章在記錄各國間事務往來時,展現出當時「禮」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鄭國遊吉面對晉國質問對喪禮禮數的迴應,體現了諸國在外交中以「禮」爲準則相互周旋、維護自身利益的情況。而楚國在對待吳國流亡公子的處理上,體現了各國內部對於對外策略的不同政見。子西有着對局勢的清晰判斷,警告楚國當政者要謹慎處理與吳國關係,但最終未被楚昭王採納,暗示了楚國因決策失誤將面臨的危機。
從人物刻畫上,生動展現了遊吉善於言辭、巧妙應對的外交才能,以及伍員的深遠謀略,他提出的輪番侵襲楚國的策略對吳國戰略具有關鍵指導作用,也側面反映當時各國間戰略博弈激烈。敘事上條理清晰,圍繞各主要事件展開,爲讀者呈現出春秋時期風雲變幻的歷史畫卷。

左丘明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左傳 · 成公 · 成公三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國語 · 敬姜論勞逸 》 —— [ 周 ] 左丘明
- 《 轉調二郎神 · 悶來無那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昭公 · 昭公二十三年 》 —— [ 周 ] 左丘明
- 《 晏子不死君難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文公 · 文公十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相关推荐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文公 · 文公十八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文公 · 文公十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二十二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哀公 · 哀公二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哀公 · 哀公二十六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昭公 · 昭公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