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昭公 · 昭公三十年

【經】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夏六月庚辰,晉侯去疾卒。秋八月,葬晉頃公。冬十有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羽奔楚。 【傳】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不先書鄆與乾侯,非公,且徵過也。 夏六月,晉頃公卒。秋八月,葬。鄭遊吉吊,且送葬,魏獻子使士景伯詰之,曰:「悼公之喪,子西吊,子蟜送葬。今吾子無貳,何故?」對曰:「諸侯所以歸晉君,禮也。禮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謂。事大在共其時命,字小在恤其所無。以敝邑居大國之間,共其職貢,與其備禦不虞之患,豈忘共命?先王之制:諸侯之喪,士吊,大夫送葬;唯嘉好、聘享、三軍之事,於是乎使卿。晉之喪事,敝邑之間,先君有所助執紼矣。若其不間,雖士大夫有所不獲數矣。大國之惠,亦慶其加,而不討其乏,明厎其情,取備而已,以爲禮也。靈王之喪,我先君簡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實往,敝邑之少卿也。王吏不討,恤所無也。今大夫曰:『女盍從舊?』舊有豐有省,不知所從。從其豐,則寡君幼弱,是以不共。從其省,則吉在此矣。唯大夫圖之。」晉人不能詰。 吳子使徐人執掩餘,使鍾吾人執燭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監馬尹大心逆吳公子,使居養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城之,取於城父與胡田以與之。將以害吳也。子西諫曰:「吳光新得國,而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將用之也。若好吳邊疆,使柔服焉,猶懼其至。吾又疆其仇以重怒之,無乃不可乎!吳,周之胄裔也,而棄在海濱,不與姬通。今而始大,比於諸華。光又甚文,將自同於先王。不知天將以爲虐乎,使翦喪吳國而封大異姓乎?其抑亦將卒以祚吳乎?其終不遠矣。我盍姑億吾鬼神,而寧吾族姓,以待其歸。將焉用自播揚焉?」王弗聽。吳子怒。冬十二月,吳子執鍾吳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滅徐。徐子章禹斷其發,攜其夫人,以逆吳子。吳子唁而送之,使其邇臣從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帥師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處之。 吳子問於伍員曰:「初而言伐楚,餘知其可也,而恐其使餘往也,又惡人之有餘之功也。今餘將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對曰:「楚執政衆而乖,莫適任患。若爲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廬從之,楚於是乎始病。
拼音

所属合集

#左傳

譯文

三十年春季,周王朝曆法的正月,魯昭公在乾侯。《春秋》以前不記載“公在鄆”或“在乾侯”,這是認爲昭公不對,而且說明過錯所在。 夏季,六月,晉頃公死了。秋季,八月,下葬。鄭國的遊吉前去弔唁並送葬。魏獻子讓士景伯質問遊吉,說:“悼公的喪事,子西弔唁,子?送葬。現在您只有一個人,是什麼緣故?”遊吉回答說:“諸侯所以歸服晉國國君,這是認爲晉國有禮。禮這件事,就是說小國事奉大國,大國愛撫小國。事奉大國在於恭敬地按時執行命令,愛撫小國在於體恤小國的缺乏。由於敝邑處在大國之間,供應它所需的貢品,還要參與戰備以防意外,難道能忘了恭敬地執行弔喪送葬的禮節?先王的制度:諸侯的喪事,士弔唁,大夫送葬,只有朝會、聘問、宴享、軍事行動纔派遣卿。晉國的喪事,當敝邑閒暇無事,先君曾經親自來送葬。如果不得閒暇,即使是士、大夫有時也難於派遣。大國的恩惠,也會是嘉許敝邑對大國的常禮有所增加,而不責備它的缺乏,明白敝邑的忠誠,只是要求禮儀具備,就可以認爲合於禮了。周靈王的喪事,我們先君簡公在楚國,我們先大夫印段前去送葬,他還是敝邑的下卿。天子的官吏並沒有責備我們,這是由於體恤敝邑的缺乏。現在大夫說:‘你們爲什麼不按照過去的禮節辦?’過去的禮節有隆重有減省,不知道應該按照什麼。根據隆重,那麼寡君年紀小,因此不能前來。根據減省,那麼吉在這裏了。請大夫考慮一下!”晉國人不能再質問了。 吳王讓徐國人逮捕掩餘,讓鍾吾人逮捕燭庸,兩個公子逃亡到楚國。楚昭王大封土地給他們,並確定他們遷居的地方,派監馬尹大心迎接吳國公子,讓他們住在養地,派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在那裏築城,把城父和胡地的土田給他們,準備用他們危害吳國。子西勸諫楚昭王說:“吳光新近得到國家,親愛他的百姓,把百姓看成像兒子一樣,和百姓同甘共苦,這是準備使用他們了。如果和吳國邊境上的人結好,讓他們溫柔親服,還恐怕吳軍的到來。現在我們又讓他們的仇人強大,以加重他們的憤怒,恐怕不可以吧!吳國是周朝的後代,而被拋棄在海邊,不能和姬姓各國相往來,現在纔開始壯大,可以和中原各國相比,吳光又很有知識,準備使自己和先王一樣。不知道上天將要使他暴虐,讓他滅亡吳國而使異姓之國擴大土地呢?還是將最終要保佑吳國呢?恐怕它的結果不久可以知道。我們何不姑且安定我們的鬼神,寧靜我們的百姓,以等待他的結果,哪裏用得着自己辛勞呢?”楚昭王不聽子西的諫言。 吳王闔廬發怒。冬季,十二月,吳王逮捕了鍾吾子。於是就進攻徐國,堵住山上的水再灌入徐國。二十三日,滅亡徐國。徐國國君章禹剪斷頭髮,帶着他夫人迎接吳王。吳王加以慰問後送走了他,讓他的近臣跟着,於是就逃亡到楚國。楚國的沈尹戌領兵救徐國,沒有趕上。於是就在夷地築城,讓徐國國君住在那裏。 吳王問伍員說:“當初你說進攻楚國,我知道能夠成功,但恐怕他們派我前去,又不願意別人佔了我的功勞。現在我將要自己佔有這份功勞了。進攻楚國怎麼樣?”伍員回答說:“楚國執政的人多而不和,沒有人敢承擔責任。如果組織三支部隊對楚國來個突然襲擊而又迅速撤退,一支部隊到那裏,他們必然會全軍應戰。他們出來,我們就退回來;他們回去,我們就出動,楚軍必定在路上疲於奔命。屢次突襲快撤使他們疲勞,用各種方法使他們失誤。他們疲乏以後再派三軍繼續進攻,必定大勝他們。”闔廬聽從了他的意見,楚國從此就開始困頓疲乏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經】:指《春秋》的經文部分,用於簡略記錄事件梗概。
  • 乾侯:地名,在今河北成安東南。
  • 晉侯去疾:即晉頃公,「去疾」是其名 。
  • 不先書鄆與乾侯,非公,且徵過也徵過:追究過錯。不先記載魯昭公在鄆和乾侯,一是不以昭公爲君,二是爲了追究他的過錯。
  • 遊吉:鄭國大夫,字子太叔。
  • 魏獻子:晉國卿。
  • 士景伯:晉國大夫。
  • 詰(jié):責問。
  • 子西:楚國公子申。
  • 子蟜(jiǎo):鄭國大夫。
  • 共(gōng):通「供」,供給,遵從。
  • :愛護。
  • 不虞:意外。
  • 執紼(fú):送葬時拉引棺材的繩子,這裏指參與喪事。
  • 明厎(zhǐ)其情:致,推究。瞭解其詳情。
  • 印段:鄭國大夫。
  • 吳光:即吳王闔廬。
  • 胄裔(zhòu yì):後代。
  • :安。
  • 鍾吾子:鍾吾國君主。
  • 防山以水之:在山上築堤堵水灌徐國。
  • 徐子章禹:即徐子章羽 。
  • 唁(yàn):對遭喪事者表示慰問。
  • 邇(ěr)臣:近臣。
  • :不一致,不協調。
  • 肄(yì):輪番襲擊。

翻譯

【經文】三十年春季,周曆正月,魯昭公在乾侯。夏季,六月庚辰日,晉侯去疾去世。秋季,八月,安葬晉頃公。冬季,十二月,吳國滅亡了徐國,徐子章羽逃奔到楚國。

【傳文】三十年春季,周曆正月,魯昭公在乾侯。《春秋》不先記載昭公在鄆和乾侯,既表示不以昭公爲君主,也是爲了追究他的過錯。

夏季,六月,晉頃公去世。秋季,八月,舉行安葬儀式。鄭國的遊吉去弔唁並且送葬,魏獻子派士景伯去責問他說:「晉悼公去世,子西前去弔唁,子蟜前去送葬。如今您一人身兼二職,這是什麼緣故?」遊吉回答說:「諸侯歸服晉君,是因爲晉君合乎禮。所謂禮,就是小國侍奉大國,大國愛護小國。侍奉大國在於恭敬地按時接受它的命令,愛護小國在於賙濟小國所缺乏的東西。以敝國處在大國之間,供應它的貢品,防備意外的禍患,難道敢忘記恭敬地接受它的命令?先王的制度規定:諸侯喪事,士弔唁,大夫送葬;只有友好往來、聘問進獻、軍事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才派遣卿。晉國的喪事,在敝國安寧無事的時候,先君也曾派人蔘與執紼送葬。如果碰上多事之秋,即使士大夫也不能按禮數來做。大國的恩惠,敝國也是慶幸它的厚待,而不討伐它的不足,體諒它的困難,只求完備禮數而已,這是合乎禮的。周靈王的喪事,我們先君簡公正在楚國,我們先大夫印段前去弔唁,他只是敝國的低級卿。天子的官吏不加以責問,這是體諒敝國的難處。如今大夫說:『您爲何不照過去辦理?』過去的規矩有的隆重,有的簡略,不知該遵循哪種。遵循隆重的,然而寡君年幼體弱,因此不能供應財物。遵循簡略的,而我遊吉在此已能盡禮數。希望大夫考慮。」晉國人無法再責問。

吳王讓徐國人逮捕掩餘,讓鍾吾國人逮捕燭庸。二位公子逃奔到楚國,楚昭王給他們以優厚安置,並確定他們的居處。派監馬尹大心迎接吳國公子,讓他們居住在養地,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爲他們築城,從城父和胡地劃出田地給他們。楚國打算用他們來危害吳國。子西勸諫說:「吳光新近得到吳國政權,而且愛護他的百姓,把百姓看作子女,與百姓同甘共苦,準備任用他們。如果對吳國邊境友好,使之柔順服從,還怕他們來進攻。如果再讓他的仇人強大起來使他更加惱怒,恐怕不行吧!吳國,是周的後代,卻被拋棄在海邊,不與姬姓各國交往。現在纔開始強盛起來,和中原各國差不多。吳光又很賢明,準備使自己與先王等同。不知上天是要使他成爲暴虐的人,從而翦滅吳國而大大地封異姓呢?還是最終將會保佑吳國呢?這結局不會太久了。我們何不安撫我們的鬼神,使我們的百姓安寧,來等待他們的結局。哪裏用得着自己去把怨恨招來呢?」昭王不聽。吳王很生氣。冬季,十二月,吳王逮捕了鍾吾子,於是進攻徐國,在山上築堤壅水來灌徐國。己卯日,滅亡徐國。徐子章禹剪斷頭髮,帶着他的夫人,迎接吳王。吳王對他表示慰問並送他們走,讓自己的近臣跟從他們,於是他們逃奔到楚國。楚國沈尹戌率領軍隊援救徐國,沒有來得及,就修築夷城,讓徐子住在那裏。

吳王問伍員說:「當初你建議進攻楚國,我知道那是可行的,卻怕讓我去,又厭惡別人有多餘的功勞。現在我即將擁有自己的功業了,進攻楚國怎麼樣?」伍員回答說:「楚國執政的人多而不一致,沒有人能承擔憂患。如果組成三支軍隊輪番侵襲它,一支軍隊到達,他們必然都出來迎戰。他們出來我們就回去,他們回去我們再出動,楚國必然會路途疲於奔命。多次輪番騷擾使他們疲憊不堪,用多種辦法讓他們失誤。等到他們疲憊了,然後用三軍進攻,肯定能大獲全勝。」闔廬聽從了這個計策,楚國從此開始陷入困境。

賞析

這篇文章詳細記載了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 年)的一些重大事件,涉及晉、鄭、吳、楚等國間的外交、軍事活動和政治局勢變化,通過具體事件和人物對話反映了當時複雜的國際關係。

文章在記錄各國間事務往來時,展現出當時「禮」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鄭國遊吉面對晉國質問對喪禮禮數的迴應,體現了諸國在外交中以「禮」爲準則相互周旋、維護自身利益的情況。而楚國在對待吳國流亡公子的處理上,體現了各國內部對於對外策略的不同政見。子西有着對局勢的清晰判斷,警告楚國當政者要謹慎處理與吳國關係,但最終未被楚昭王採納,暗示了楚國因決策失誤將面臨的危機。

從人物刻畫上,生動展現了遊吉善於言辭、巧妙應對的外交才能,以及伍員的深遠謀略,他提出的輪番侵襲楚國的策略對吳國戰略具有關鍵指導作用,也側面反映當時各國間戰略博弈激烈。敘事上條理清晰,圍繞各主要事件展開,爲讀者呈現出春秋時期風雲變幻的歷史畫卷。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