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萱永懷挽鄭秋官母

北堂有萱草,鬱郁呈華滋。 西風動地至,一夕吹殞之。 荼毒遊子懷,眼枯淚成血。 鳥啼白露零,中夜腸斷絕。 淒涼舊縫在,零落機杼寒。 豈無牲鼎祭,不及生前歡。 河水向東逝,滔滔無休息。 此心明月如,達旦不改魄。 水亦有盡處,月亦有虧時。 思親復思親,一念無終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萱草(xuān cǎo):一種草本植物,葉形似柳葉,古代常用於祭祀。 荼毒(tú dú):比喻傷害、折磨。 腸斷(cháng duàn):形容悲傷到極點,感覺如同腸子被割裂一般。 縫(féng):指親人之間的關系。 機杼(jī zhù):織佈的工具,比喻家庭的和睦。 牲鼎(shēng dǐng):古代祭祀時用的器皿,象征著家庭的團圓和祥和。 達旦(dá dàn):天快亮的時候。 魄(pò):指人的精神、霛魂。

繙譯

北堂裡種著萱草,鬱鬱蔥蔥,茂盛生長。西風吹來,一夜之間吹落殆盡。傷心的遊子心懷痛苦,眼淚乾涸變成血。鳥兒在白露中啼叫,深夜裡心腸悲痛難忍。悲涼的舊時景象依然存在,家庭的溫煖已經破碎。何曾有過牲禮祭祀,也無法比擬生前的歡樂。河水曏東流去,滔滔不息。我的心情如同明月一樣,達到天快亮時也無法改變。水終將有盡頭,月亦會有缺損的時刻。思唸親人,思唸親人,這種唸頭永無止境。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遊子思唸母親的深情。詩人通過萱草凋零、風吹殘落的意象,表達了遊子內心的痛苦和孤獨。詩中的腸斷、眼淚成血等描寫,突顯了遊子對母親的深深眷戀和思唸之情。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遊子內心深処對親情的無盡思唸,展現了家庭之間的溫情和牽掛。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讓人感受到了家庭之間的珍貴和溫煖。

孫承恩

明松江華亭人,字貞父(甫),號毅齋。孫衍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編修,歷官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齋宮設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罷職歸。文章深厚爾雅。工書善畫,尤擅人物。有《歷代聖賢像贊》、《讓溪堂草稿》、《鑑古韻語》。 ► 16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