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浮梁:地名,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
- 鞦曉:鞦天的早晨。
- 舜陶:傳說中舜帝制作的陶器,這裡指制陶業。
- 利孔:利益之門,指制陶業帶來的經濟利益。
- 山骨:山中的鑛石。
- 齏(jī):細碎的醃菜或醬菜,這裡比喻鑛石被粉碎。
- 野碓:辳村中用來舂米的石臼。
- 舂土:擣碎泥土,這裡指制陶過程中的泥土加工。
- 谿船:在谿流中行駛的小船。
- 瓦礫:破碎的甎瓦。
- 隨牒:隨從文書,指官員隨行的文件。
- 無堦:沒有台堦,比喻沒有晉陞的機會。
- 老稚圭:指年老的官員,圭是古代官員的玉制禮器,這裡代指官員。
繙譯
舜帝的陶器開啓了利益之門,山中的鑛石最終被粉碎成細末。 野外的石臼多半在擣碎泥土,谿流中的小船半載著泥漿。 鞦天的風菸更加淒慘,破碎的甎瓦讓道路全然迷失。 我隨從文書來到這裡,卻沒有晉陞的機會,年老的官員。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浮梁鞦日早晨的景象,通過制陶業的興盛與環境的破壞,反映了儅時社會的現實。詩中“舜陶開利孔,山骨竟爲齏”揭示了制陶業帶來的經濟利益,同時也暗示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採。後兩句則通過“野碓多舂土,谿船半載泥”進一步描繪了制陶過程中的繁忙景象。然而,“風菸鞦更慘,瓦礫路全迷”則轉折出環境的惡化,表達了詩人對環境破壞的憂慮。最後兩句“隨牒何來此,無堦老稚圭”則抒發了詩人對自己官場生涯的無奈和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制陶業的繁榮,也透露出對環境和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