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筵篿(yán tuán):古代宴會上用來盛放食物的竹製器具。
- 浸潤膏油:指物體被油脂浸透,這裏比喻桃燈杖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而變得更加堅固。
- 倒影:這裏指燈光的倒影。
- 書卷:書籍。
- 盡心:全心全意。
- 酒樽:酒杯。
- 搔頭:抓頭,形容思考或煩惱的樣子。
- 窮年景:指歲末,一年的盡頭。
- 舉手:這裏指點燈的動作。
- 不夜天:形容夜晚燈火通明,如同白晝。
- 流光:流逝的光陰。
- 暗裏:在暗中,不知不覺中。
- 推遷:推移,變遷。
翻譯
在儒家宴會上,這桃燈杖是用作筵篿的,經過油脂的浸潤,它的節愈加堅硬。燈光的倒影常常映照在書卷之上,全心全意地照亮酒杯前的歡聚。抓頭思考時已是歲末,舉手點燈則能創造出不夜的明亮。想象這流動的光陰,確實可以與之相比,它只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變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桃燈杖在宴會上的使用,展現了其不僅實用而且富有詩意的特點。詩中「浸潤膏油節愈堅」形容了桃燈杖經過長時間使用後的堅固,而「倒影每來書卷上」和「盡心長向酒樽前」則賦予了它文化和社交的意義。後兩句通過對比歲末的思考與點燈創造的不夜天,表達了時間的流逝與人的努力可以改變環境的主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通過對桃燈杖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生活細節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