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和答衛生襲之

道人活計,本清虛掛壁,素琴而已。底事中心嘗悁悁,不足一人之毀。人果何尤,天無可怨,政欲求諸己。愧生於內,赧然其顙流泚。 聖道不遠於人,步趨進退,誰復能違此。好把藩籬多剖卻,看取成蹊桃李。篤敬忠誠,尚行蠻貊,豈不行州里。三薰三沐,爲君準擬瀋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悁悁 (yuān yuān):憂愁的樣子。
  • 何尤:有什麼過錯。
  • :同「正」,正直。
  • 赧然 (nǎn rán):因羞愧而臉紅。
  • (sǎng):額頭。
  • 流泚 (liú cǐ):流汗。
  • 步趨:行走和追隨。
  • 藩籬:比喻界限或障礙。
  • 篤敬:忠誠恭敬。
  • 蠻貊 (mán mò):古代對南方和北方邊遠地區民族的稱呼,這裏指邊遠地區。
  • 三薰三沐:多次薰香沐浴,比喻虔誠的準備。
  • 瀋水:沉香,一種香料。

翻譯

道人的生活方式,本是清靜無爲,只在壁上掛着素琴。爲何心中總是憂愁,不足因爲一個人的詆譭。人究竟有什麼過錯,天又有什麼可怨,正直的人只求諸己。內心感到愧疚,羞愧得額頭流汗。

聖人的道理離人不遠,行走和追隨,誰又能違背這一點。應該把障礙多加破除,看那成行的桃李。忠誠恭敬,即使在邊遠地區也能實踐,又怎會不行動於州里。多次薰香沐浴,爲了君主準備沉香。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道人清靜無爲的生活態度,以及對內心憂愁和外在詆譭的反思。詩中強調了自我反省和忠誠的重要性,無論在何處都應堅守聖人的教誨。通過「三薰三沐」和「瀋水」的比喻,展現了作者對君主的忠誠和準備。整體上,詩歌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文人的道德追求和精神風貌。

段克己

克己,字復之,河東人,世居絳之稷山。幼時與弟成己並以才名,禮部尚書趙秉文識之,目之曰「二妙」,大書「雙飛」二字名其裏。金末以進士貢。北渡後,與成己避地龍門山中,餘廿年而卒,人稱爲遁庵先生。泰定間,孫吏部侍郎輔合克己、成己遺文爲《二妙集》,刻之家塾。臨川吳澄爲之序曰:河東二段先生,心廣而識超,氣盛而才雄。其詩如:「冤血流未盡,白骨如山丘。」「四海疲攻戰,何當洗甲兵。」蓋陶之達,杜之憂,兼而有之者也。 ► 1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