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 · 山居偶成每與文翰二三子論文把酒歌以侑觴亦足以自樂也

歸去來兮,吾家何在,結茆水際林邊。自無人到,門設不須關。蠻觸政爭蝸角,榮枯事、不到尊前。應堪嘆,清溪流水,東去幾時還。 此身何處著,從教容與,木雁之閒。算躬耕隴畝,在我無難。便把鋤頭爲枕,眠芳草、醉夢長安。煙波客,新來有約,要買釣魚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結茆(máo):搭建茅屋。
  • 蠻觸:比喻無關緊要的爭鬥。
  • 蝸角:比喻極小的境地。
  • 尊前:酒杯前,指飲酒的場合。
  • 容與:悠閒自得的樣子。
  • 木雁之閒(xián):比喻隱居生活,木雁指隱士的居所。
  • 躬耕隴畝:親自耕種田地。
  • 煙波客:指隱居江湖的人。

翻譯

回去吧,我的家在哪裏呢?在水邊林旁搭建茅屋。既然無人來訪,門也不必上鎖。那些無關緊要的爭鬥,榮枯之事,都不值得到酒杯前來討論。應該感嘆,清澈的溪水向東流去,何時才能迴轉。

我這身軀該安放在何處?隨着心意悠閒自得,就像隱居的木雁一樣。算起來,親自耕種田地,對我來說並不困難。就把鋤頭當作枕頭,在芳草地上安眠,醉夢中彷彿回到了長安。作爲江湖中的隱士,最近有了新的約定,想要買一根釣魚竿。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紛爭的超然態度。通過描繪在水邊林旁搭建茅屋的情景,展現了作者追求寧靜生活的願望。詩中「蠻觸政爭蝸角,榮枯事、不到尊前」一句,深刻反映了作者對世俗紛爭的淡漠,強調了內心的寧靜與超脫。最後,作者以「煙波客」自喻,表達了對江湖隱逸生活的嚮往,以及對簡單生活的滿足和期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隱逸詩人的典型風格。

段克己

克己,字復之,河東人,世居絳之稷山。幼時與弟成己並以才名,禮部尚書趙秉文識之,目之曰「二妙」,大書「雙飛」二字名其裏。金末以進士貢。北渡後,與成己避地龍門山中,餘廿年而卒,人稱爲遁庵先生。泰定間,孫吏部侍郎輔合克己、成己遺文爲《二妙集》,刻之家塾。臨川吳澄爲之序曰:河東二段先生,心廣而識超,氣盛而才雄。其詩如:「冤血流未盡,白骨如山丘。」「四海疲攻戰,何當洗甲兵。」蓋陶之達,杜之憂,兼而有之者也。 ► 1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