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二月闌珊逢百五,疾風甚雨思翛然。 青春白髮愁千種,柳絮梨花又一年。 想像漢宮傳蠟燭,幽憂楚澤起烽煙。 崇碑多取泉臺石,麥飯無從灑墓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闌珊(lán shān):將盡,衰落。
  • 百五:指寒食節,因寒食節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故稱。
  • 翛然(xiāo rán):形容心情輕鬆自在。
  • 青春:指春天。
  • 柳絮梨花:柳絮和梨花,春天的象徵。
  • 傳蠟燭:寒食節習俗,因禁火,故傳蠟燭以照明。
  • 楚澤:楚地的湖泊。
  • 烽煙:戰爭的煙火。
  • 泉臺:墓地。
  • 麥飯:祭祀時用的食物。
  • 墓田:墓地。

翻譯

二月的春光即將結束,我在這第一百零五個寒食節,遭遇了狂風暴雨,心情卻異常輕鬆自在。春天的美景與我的白髮形成了鮮明對比,愁緒萬千。柳絮和梨花飄落的景象,又是一年的春去。我想象着漢宮中傳遞蠟燭的情景,心中憂慮楚地的湖泊是否會因戰亂而升起烽煙。人們爲了紀念逝者,多從墓地取石立碑,而我卻無法將麥飯灑在親人的墓前。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寒食節的景象,通過對比春天的生機與個人的衰老,表達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詩中「柳絮梨花又一年」一句,既展現了春天的美景,又暗含了對時光流轉的無奈。後兩句則通過想象和現實的對比,抒發了對戰亂的憂慮和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情感深沉,意境悠遠。

吳景奎

元婺州蘭溪人,字文可。七歲力學如成人,年十三爲鄉正。劉貞爲浙東憲府掾,闢爲從事,後薦署興化路儒學錄,以母老辭不就。博學,尤善爲詩,詞句清麗,有唐人風。有《藥房樵唱》。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