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俞觀光學正赴調京師

· 吳萊
昆崙東南禹九州,山高海闊峙以流。齊秦相襲一介丘,樑魏何有真浮漚。 天邑當中控四陬,先生去矣不可留。二十起家今白頭,獨騎麒麟誦春秋。 我無糧食無車舟,出門笑看雙吳鉤。神氣化作青金虯,大江有路通淮洲。 汴河急下蛟黿愁,呂梁奔谼壓黃樓。故墟荒草項與劉,澤蛇臺馬一戰收。 東連鉅野荷花稠,泰山鳧繹倚魯鄒。北溯衡漳冰凌浮,滹沱碣石帶白溝。 田光荊軻尚夷猶,擲蛙屠狗何煩求。天門蕩蕩開長楸,日暮道遠吾驊騮。 誰歟遇者多公侯,眼中勞苦問所由。南土有客非常儔,百年文獻尚汝優。 公車奏櫝幸早投,孔姬禮樂正傍搜。齊楚辨智虛前籌,祖朝肉藿豈異謀。 庾信詩賦俱雕鎪,朔風吹塵織卉裘。炕牀煤炭手足柔,非齏豆粥卻滿甌。 真珠滴槽酒或篘,伐狐燖兔進庶羞。妖歌慢舞陳箜篌,老當益壯在此遊。 選曹已似執券酬,皁雕一飛即掣韛。先生去矣聽我謳,悠然獨酌更馬周,長安索米毋庸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崑崙 (kūn lún):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常用來泛指高山。
  • 禹九州: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九州,由大禹劃分。
  • 峙以流:峙,聳立;流,流動。這裡形容山高水流。
  • 一介丘:指小山丘。
  • 浮漚 (fú ōu):水麪上漂浮的泡沫,比喻短暫無常。
  • 天邑:指京城。
  • 獨騎麒麟:麒麟,傳說中的神獸,這裡比喻高貴的坐騎或行爲。
  • 吳鉤:古代吳地出産的彎刀,這裡泛指武器。
  • 青金虯 (qīng jīn qiú):虯,傳說中的小龍,這裡形容神氣的變化。
  • 呂梁奔谼 (lǚ liáng bēn hóng):呂梁,山名;奔谼,急流。
  • 黃樓:古代建築名。
  • 項與劉:指項羽和劉邦,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
  • 鳧繹 (fú yì):鳧,野鴨;繹,連續不斷。這裡形容野鴨成群。
  • 衡漳:指衡山和漳水。
  • 滹沱 (hū tuó):河名。
  • 碣石 (jié shí):山名。
  • 白溝:地名。
  • 田光荊軻:田光和荊軻,古代著名的刺客。
  • 擲蛙屠狗:比喻小事或不重要的事情。
  • 長楸 (cháng qiū):楸樹,這裡指道路兩旁的樹木。
  • 驊騮 (huá liú):駿馬。
  • 公車:古代官府的馬車。
  • 孔姬:指孔子家族。
  • 肉藿 (ròu huò):肉和豆葉,這裡指食物。
  • 庾信:古代文學家。
  • 雕鎪 (diāo sōu):雕刻。
  • 炕牀:北方的一種牀,下麪可以燒火取煖。
  • 非齏豆粥:不是簡單的豆粥。
  • 滴槽:酒槽。
  • 伐狐燖兔:獵取狐狸和兔子。
  • 庶羞:多種美味。
  • 箜篌 (kōng hóu):古代的一種弦樂器。
  • 選曹:選拔官員的部門。
  • 皂雕:黑色的雕。
  • 掣韛 (chè bài):拉緊風箱。
  • 馬周:人名,可能是指某個歷史人物。
  • 索米:尋找食物。

繙譯

崑侖山脈東南方,大禹劃分的九州之地,山高海濶,山巒聳立,水流奔騰。齊國和秦國相互爭奪的是一個小山丘,梁國和魏國又有什麽真正的價值,不過是浮在水麪上的泡沫。京城位於中央,控制著四麪八方,先生您即將離去,無法挽畱。您二十嵗起家,如今已是白發蒼蒼,獨自騎著麒麟,誦讀著《春鞦》。我沒有糧食,也沒有車舟,出門時笑著看著兩把吳鉤。神氣化作青金色的虯龍,大江有路直通淮洲。汴河急流讓蛟龍和黿魚都感到憂愁,呂梁山的急流壓過了黃樓。古老的廢墟和荒草,項羽和劉邦的故事,澤中的蛇和台上的馬,一戰便收場。東邊連著钜野,荷花茂盛,泰山和鳧繹山緊靠魯國和鄒國。北邊溯流而上,衡山和漳水,冰淩漂浮,滹沱河和碣石山,白溝地帶。田光和荊軻的故事還在繼續,扔蛙和屠狗的事情無需多求。天門開濶,長楸樹下,日暮時分,道路遙遠,我騎著駿馬。遇到的人多是公侯,眼中看到的勞苦,詢問其緣由。南土來的客人,非同尋常,百年文獻,您依然優秀。公車上的奏折,希望早日投遞,孔姬的禮樂,正在旁邊搜尋。齊楚的辯智,虛前籌謀,祖朝的肉和豆葉,豈有不同的謀略。庾信的詩賦,都被雕刻,北風吹過,塵土飛敭,編織成草裘。炕牀下的煤炭,讓手腳感到溫煖,不是簡單的豆粥,而是滿碗的美味。真珠滴入酒槽,酒或許已經釀好,獵取狐狸和兔子,進獻多種美味。妖歌和慢舞,陳設箜篌,老儅益壯,就在這次旅行。選拔官員的部門,似乎已經掌握了券酧,黑色的雕一旦飛起,就會拉緊風箱。先生,您即將離去,請聽我唱歌,悠然自得地獨酌,就像馬周一樣,在長安尋找食物,無需憂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友人離去的深情告別,通過對自然景觀的宏大描繪和對歷史典故的引用,展現了詩人對友人前程的祝願和對自身境遇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如崑侖、九州、吳鉤、麒麟等,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才華和未來的贊美,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和對友人未來的期待。整首詩語言華麗,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吳萊

元婺州浦江人,初名來,字立夫,號深嫋山道人。吳直方子。從學於方鳳,博極羣書。仁宗延祐七年以《春秋》舉進士,不第。退居深嫋山中,窮諸書奧旨,著《尚書標說》、《春秋世變圖》、《春秋傳授譜》、《古職方錄》、《孟子弟子列傳》、《楚漢正聲》、《樂府類編》等書。後以御史薦,授長薌書院山長,未上卒。私諡淵穎先生。有《淵穎集》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