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響山奉呈同遊者

響山臨響潭,曾識太白來。 我欲遊其間,卻愧非仙才。 況乃博微官,終年走塵埃。 幸茲九日至,獲與羣彥陪。 高秋慘雲物,薄日翳復開。 駐馬青松陰,披衿上崔嵬。 前睨孤城低,下瞰清溪回。 諸峯送遠色,攬結何雄哉。 野菊半含英,濁醪初發醅。 且盡一笑歡,良會不易諧。 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飛灰。 想見登臨時,逸氣橫九垓。 寧知千載後,我輩茲徘徊。 呼之儻可作,相共揮予杯。 悽其暮色合,颯颯疾雨催。 扶攜下登舟,水行沿灣隈。 仰看千仞壁,浩歌散餘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 響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太白:指唐代詩人李白。
  • 仙才:指超凡脫俗的才華。
  • 微官:指低微的官職。
  • 塵埃:比喻世俗的紛擾。
  • 羣彥:指衆多才學之士。
  • 高秋:深秋。
  • 雲物:雲彩和景物。
  • 薄日:微弱的陽光。
  • (yì):遮蔽。
  • 披衿:解開衣襟,形容心情舒暢。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勢高峻。
  • (nì):斜視,此處指遠望。
  • 孤城:孤立的城池。
  • 下瞰:從高處往下看。
  • 清溪:清澈的溪流。
  • 攬結:收攬,集中。
  • 野菊:野生的菊花。
  • 半含英:半開的花朵。
  • 濁醪(zhuó láo):未經過濾的酒。
  • 發醅(pēi):新釀的酒。
  • 良會:美好的聚會。
  • 化飛灰:比喻人已逝去,化爲塵埃。
  • 逸氣:超脫的氣質。
  • 九垓(jiǔ gāi):指天空。
  • (tǎng):倘若。
  • 悽其:淒涼的樣子。
  • 颯颯:形容風聲或雨聲。
  • 扶攜:互相扶持。
  • 灣隈(wān wēi):水灣的彎曲處。
  • 浩歌:大聲歌唱。

翻譯

在重陽節這一天,我登上了響山,面對着響潭,想象着李白曾來過這裏。我渴望在其中游玩,但自愧沒有仙人般的才華。況且我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官員,整年都在塵世中奔波。幸運的是,今天我能夠與衆多才學之士一同陪伴。深秋的天空和景物顯得有些淒涼,微弱的陽光時而被雲層遮蔽,時而重新出現。我們停下馬匹,在青松的陰影下解開衣襟,登上高峻的山峯。從這裏遠望,孤立的城池顯得低矮,清澈的溪流在下方迴旋。遠處的山峯送來了它們的色彩,我們集中精神,感受到了何等的雄偉。野生的菊花半開,新釀的濁酒剛剛發酵。我們盡情享受這一刻的歡樂,因爲這樣的美好聚會實在難得。溪山景色依舊,但那些曾經登臨此地的人已經化爲塵埃。可以想象他們當時登臨時,那種超脫的氣質橫掃天際。誰能想到千年之後,我們這些人在這裏徘徊。如果可以的話,我願意與他們共同舉杯。天色漸漸暗淡,風聲和雨聲急促地催促着。我們互相扶持,下山乘舟,沿着水灣的彎曲處前行。仰望着千仞高的峭壁,我大聲歌唱,散去了餘下的哀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重陽節登高望遠的情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前賢的敬仰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飛灰」一句,深刻反映了詩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先賢的懷念。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吳師道

元婺州蘭溪人,字正傳。工詞章。英宗至治元年進士,授高郵縣丞,調寧國路錄事,遷池州建德縣尹,皆有惠政。召爲國子助教,尋升博士。其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許衡之成法。以禮部郎中致仕。有《吳禮部詩話》、《敬鄉錄》、《吳正傳文集》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