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陳思王墓

美人曾感魚山響,千古高情寄白楊。 洛浦錦衾徒爛熳,鄴宮銅爵久荒涼。 詩成獨贈同門友,勢去潛悲異姓王。 隧道風填飛藿滿,爭教來者不心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陳思王:即曹植,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操之子,封陳王,諡思,故稱陳思王。
  • 魚山:山名,曹植曾在此作《洛神賦》。
  • 白楊:指墓地常見的樹木,象徵死亡和哀思。
  • 洛浦:洛水之濱,曹植《洛神賦》中洛神出現的地方。
  • 錦衾:華麗的被子,這裏指《洛神賦》中的描寫。
  • 鄴宮:曹魏的都城鄴城的宮殿。
  • 銅爵:銅製的酒器,這裏指宮廷中的宴飲器具。
  • 荒涼:形容景象淒涼,無人問津。
  • 同門友:同學,同窗。
  • 勢去:權勢消逝。
  • 潛悲:內心深處的悲傷。
  • 異姓王:指曹植,因其與皇帝不同姓,故稱。
  • 隧道:墓道。
  • 飛藿:飄落的藿草,象徵荒涼。

翻譯

美人曾在魚山聽到迴響,千古的高尚情感寄託在白楊樹上。洛水之濱的錦被徒然華麗,鄴城的宮殿早已荒涼。詩成後獨自贈給同學,權勢消逝後內心深處爲異姓王感到悲傷。墓道中風填滿了飄落的藿草,怎能不讓人感到心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陳思王曹植墓地的描繪,表達了對曹植才華與命運的哀悼。詩中「美人曾感魚山響」與「千古高情寄白楊」形成對比,前者回憶曹植的文學成就,後者則暗示其墓地的淒涼。後兩句通過對洛浦與鄴宮的描寫,進一步以景抒情,展現了曹植生前的輝煌與死後的荒涼。尾聯則直接抒發了對曹植命運的同情與哀傷,體現了詩人對歷史人物的深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