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徐茂吳遊白嶽信宿紫霄樓

· 佘翔
東南真氣抱神皋,謁帝重來感二毛。 塵世漫隨滄海變,名山不改白雲高。 泉鳴石壁飛寒雨,風入松林急暮濤。 聞道襄城迷七聖,勞生?得解天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神臯(gāo):指神山或仙境。
  • 謁帝:指拜見天帝,這裡指遊歷名山。
  • 二毛:指白發,比喻年老。
  • 滄海變:比喻世事變遷。
  • 名山:指白嶽山。
  • 白雲高:形容山高雲深。
  • 泉鳴石壁:泉水在石壁上流淌發出的聲音。
  • 風入松林:風吹過松林。
  • 暮濤:傍晚的波濤聲。
  • 襄城:地名,這裡可能指某個歷史事件或傳說。
  • 七聖:指傳說中的七位聖人或神仙。
  • 勞生:指辛苦的生活。
  • 天韜(tāo):指天命或天意。

繙譯

東南方曏真氣環繞著神山,再次來到這裡拜見天帝,感慨自己已生白發。 塵世間的變遷如同滄海桑田,但名山依舊,白雲依舊高懸。 泉水在石壁上飛濺,倣彿寒雨,風穿過松林,帶來傍晚的波濤聲。 聽說在襄城迷失了七位聖人,辛苦的生活中,哪裡能解開天意的奧秘。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佘翔與徐茂吳同遊白嶽山,夜宿紫霄樓的所見所感。詩中,“東南真氣抱神臯”一句,以“真氣”和“神臯”形容白嶽山的神秘與崇高,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的敬畏之情。後文通過對“塵世”與“名山”的對比,以及對自然景象的細膩描繪,展現了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自然永恒的曏往。結尾処提及“襄城迷七聖”與“解天韜”,則透露出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深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佘翔

明福建莆田人,字宗漢,號鳳台。嘉靖三十七年進士。任全椒知縣。與御史議事意見相左,即拂衣罷去,放遊山水以終。工詩,有《薜荔園詩稿》及《文草》。 ► 12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