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坐有感
青山圍四旁,南斷如金玦。
殘霞映寒碧,杳杳鳥孤沒。
我本忘機人,忽忽老歲月。
身系三家村,心到極窮髮。
蕭然病腳僧,丈室坐說法。
事業誰做盡,堯舜行不徹。
義理誰說盡,孔孟引不發。
有心阻世用,自來同一轍。
人生直如寄,世路會有役。
何時拂衣去,結筏造溟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金玦(jīn jué):金屬的半環形有缺口的佩玉,古代常用以贈人表示決絕。
- 忘機:指消除機巧之心。常用以指甘於淡泊,與世無爭。
- 極窮髮:指極遠的北方不毛之地。
- 病腳僧:指行動不便的僧人。
- 丈室:指僧人的居室。
- 堯舜:古代的聖明君主。
- 孔孟:孔子和孟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溟渤:指大海。
翻譯
青山環繞四周,南邊的缺口如同金玦。殘餘的霞光映照着寒冷的碧空,孤鳥漸漸消失在遠方。我本是忘卻機巧之人,卻不知不覺老去。身陷於三家小村,心卻嚮往着極北的荒涼之地。我如同行動不便的僧人,坐在丈室中講法。事業誰能做到盡頭,堯舜的德行也未曾完全實現。義理誰能說得盡,孔孟的教誨也未能完全展開。有心阻擋世間的紛擾,卻總是走上同一條道路。人生不過是一場暫時的寄居,世間的道路總有勞役。何時才能拂袖而去,乘筏前往浩瀚的大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對世事的超然態度和對自然的嚮往。詩中,「青山」、「殘霞」、「孤鳥」等意象共同營造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詩人自比爲「忘機人」,表達了對紛擾世事的厭倦和對簡樸生活的嚮往。詩的結尾,詩人渴望擺脫世俗的束縛,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表達了一種超然物外、追求心靈自由的理想。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