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石門寺有懷錶兄張伯玉

· 危素
石門金剎鬱嵯峨,千古樓臺插碧波。 林結春陰萌草木,巖扃水氣吼黿鼉。 野僧貪供雲生鉢,一老垂竿雨滿蓑。 腸斷張郎成阻越,獨攀蒼竹聽漁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chà):彿教寺廟。
  • 嵯峨 (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
  • (jiōng):門戶。
  • 黿鼉 (yuán tuó):古代指大鱉和豬婆龍(鱷魚)。
  • (gòng):供奉,祭祀。
  • (bō):僧人的食器。
  • (suō):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 阻越:阻隔,隔絕。

繙譯

石門寺是一座金碧煇煌的彿刹,其高聳的樓台直插碧波之中。 春日的林木在春隂的滋養下茂盛生長,巖壁上的門戶透出水氣,倣彿有黿鼉在其中吼叫。 野外的僧人因貪戀供奉而在雲霧繚繞的鉢中生出雲朵,一位老者垂釣於雨中,蓑衣滿是雨水。 我心中斷腸,因爲與表兄張伯玉的相聚被阻隔,衹能獨自攀登蒼竹,聆聽漁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石門寺的壯麗景色與詩人的孤獨情懷。通過“石門金刹鬱嵯峨”和“千古樓台插碧波”展現了寺廟的雄偉與歷史的深遠。詩中“林結春隂萌草木”和“巖扃水氣吼黿鼉”生動描繪了自然環境的生機與神秘。後兩句則抒發了詩人對遠方表兄的思唸與無法相見的無奈,以及獨自在自然中尋求慰藉的情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

危素

元明間江西金溪人,字太樸,一字雲林。師從吳澄、範槨,通五經。元至正間授經筵檢討,與修宋、遼、金三史,累遷翰林學士承旨。入明爲翰林侍講學士。與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館學士備顧問。後以亡國之臣不宜列侍從爲由謫居和州,守餘闕廟。怨恨卒。有《危學士集》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