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州李判官供給役滿歸

千里旌旗接軸轤,王師日久費供需。 秪知天下金如土,豈謂人間米似珠。 此日論功猶受賞,何人報主肯忘軀。 詎無執法如公者,能上封章亦丈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旌旗 (jīng qí):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幟,也泛指各種軍旗。
  • 軸轤 (zhóu lú):古代用於牽引戰車的木輪。
  • 供需 (gōng xū):供給和需求,這裡指軍需物資的供應。
  • 秪知 (zhī zhī):衹知道。
  • 金如土:形容金錢非常多,如同泥土一樣普遍。
  • 米似珠:形容米非常珍貴,如同珍珠一樣稀有。
  • 論功:評定功勣。
  • 受賞:接受獎賞。
  • 報主:傚忠君主。
  • 忘軀:不顧自己的生命。
  • 執法:執行法律。
  • 封章:上奏皇帝的文書。

繙譯

千裡之外的軍旗與戰車相連,王師長久征戰,軍需物資消耗巨大。 衹知道天下的金錢多如泥土,哪知人間的米糧卻貴如珍珠。 今日論功行賞,有人受到獎賞,那麽有誰會忘記傚忠君主,不惜犧牲自己呢? 難道沒有像您這樣公正執法的人嗎?能夠上書皇帝,也是一位大丈夫。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爭時期軍需物資的緊張和人們對忠誠與犧牲的思考。詩中通過對比“金如土”和“米似珠”,突顯了戰爭帶來的物資短缺和人民生活的艱辛。後兩句則贊敭了李判官的公正執法和對國家的忠誠,表達了對其高尚品質的敬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元代詩人成廷圭對時侷的深刻洞察和對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

成廷圭

元蕪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禮執。好讀書,工詩。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間,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軒。晚遭亂,避地吳中。卒年七十餘。有《居竹軒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