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詁第一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林、烝、天、帝、皇、王、後、闢、公、侯,君也。 弘、廓、宏、溥、介、純、夏、幠、厖、墳、嘏、丕、奕、洪、誕、戎、駿、假、京、碩、濯、訏、宇、穹、壬、路、淫、甫、景、廢、壯、冢、簡、箌、昄、晊、將、業、席,大也。 幠、厖,有也。 迄、臻、極、到、赴、來、吊、艐、格、戾、懷、摧、詹,至也。 如、適、之、嫁、徂、逝,往也。 賚、貢、錫、畀、予、貺,賜也。 儀、若、祥、淑、鮮、省、臧、嘉、令、類、綝、彀、攻、穀、介、徽,善也。 舒、業、順,敘也。舒、業、順、敘,緒也。 怡、懌、悅、欣、衎、喜、愉、豫、愷、康、妉、般,樂也。 悅、懌、愉、釋、賓、協,服也。 遹、遵、率、循、由、從,自也。遹、遵、率、循也。 靖、惟、漠、圖、詢、度、諮、諏、究、如、慮、謨、猷、肇、基、訪,謀也。 典、彝、法、則、刑、範、矩、庸、恆、律、戛、職、秩,常也。 柯、憲、刑、範、闢、律、矩、則,法也。 辜、闢、戾,辠也。 黃髮、齯齒、鮐背、耇、老,壽也。 允、孚、亶、展、諶、誠、亮、詢,信也。 展、諶、允、慎、亶,誠也。 謔、浪、笑、敖,戲謔也。 粵、於、爰,曰也。爰、粵,於也。 爰、粵、於、那、都、繇,於也。 合攵、郃、盍、翕、仇、偶、妃、匹、會,合也。 仇、讎、敵、妃、知、儀,匹也。 妃、合、會,對也。妃,媲也。 紹、胤、嗣、續、纂、緌、績、武、系,繼也。 忥、諡、溢、蟄、慎、貉、謐、顗、頠、密、寧,靜也。 隕、磒、湮、下、降、墜、摽、蘦,落也。 命、令、禧、畛、祈、請、謁、訊、誥,告也。 永、悠、迥、違、遐、楶、闊,遠也。永、悠、迥、遠,遐也。 虧、壞、圮、垝,毀也。 矢、雉、引、延、順、薦、劉、繹、屍、旅,陳也。 屍、職,主也。 屍,寀也。寀、寮,官也。 績、緒、採、業、服、宜、貫、公,事也。 永、羕、引、延、融、駿,長也。 喬、嵩、崇,高也。崇,充也。 犯、奢、果、毅、剋、捷、功、肩、戡,勝也。 勝、肩、戡、劉、殺,克也。 劉、獮、斬、刺,殺也。 亹亹,蠠沒、孟、敦、勖、釗、茂、劭、勔,勉也。 騖、務、昏、暋,強也。 卬、吾、臺、予、朕、身、甫、餘、言,我也。 朕、餘、躬,身也。 臺、朕、賚、畀、卜、陽,予也。 肅、延、誘、薦、餤、晉、寅、藎,進也。 羞、餞、迪、烝,進也。 詔、亮、左、右、相,導也。詔、相、導、左、右、助,勴也。亮、介、尚,右也。左、右,亮也。 緝、熙、烈、顯、昭、皓、熲,光也。 劼、鞏、堅、篤、掔、虔、膠,固也。 疇、孰,誰也。 暀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褘、懿、鑠,美也。 諧、輯、協,和也。關關、噰噰,音聲和也。勰、燮、和也。 從、申、神、加、弼、崇,重也。 觳、悉、卒、泯、忽、滅、罄、空、畢、罊、殲、拔、殄,盡也。 苞、蕪、茂,豐也。 揫、斂、屈、收、戢、蒐、裒、鳩、樓,聚也。 肅、齊、遄、速、亟、屢、數、迅,疾也。 寁、駿、肅、亟、遄,速也。 壑、阬阬、滕、徵、隍、漮,虛也。 黎、庶、烝、多、醜、師、旅,衆也。 洋、觀、裒、衆、那,多也。 流、差、柬,擇也。 戰、慄、震、驚、戁、竦、恐、慴,懼也。 痡、瘏、虺頹、玄黃、劬勞、咎、顇、瘽、瘉、鰥、戮、癙、癵、悝、癢、疷、疵、閔、逐、疚、痗、瘥、痱、癉、瘵、瘼、癠,病也。 恙、寫、悝、盱、繇、慘、恤、罹,憂也。 倫、勩、邛、敕、勤、愉、庸、癉,勞也。 勞、來、強、事、謂、剪、篲,勤也。 悠、傷、憂,思也。 懷、惟、慮、願、念、惄,思也。 祿、祉、履、戩、祓、禧、禠、祜,福也。 禋、祀、祠、蒸、嘗、禴,祭也。 儼、恪、祗、翼、諲、恭、欽、寅、熯,敬也。 朝、旦、夙、晨、晙,早也。 須、俟、替、戾、厎、止、徯,待也。 噊、幾、烖、殆,危也。 凱,汽也。 治、肆、古,故也。 肆、故,今也。 惇、亶、祜、篤、掔、仍、肶、埤、竺、腹,厚也。 載、謨、食、詐,僞也。 話、猷、載、行、訛,言也。 遘、逢,遇也。遘、逢、遇,遻也。遘、逢、遇、遻,見也。 顯、昭、覲、釗、覿,見也。 監、瞻、臨、涖、頫\、相,視也。 鞠、訩、溢,盈也。 孔、魄、哉、延、虛、無、之、言,間也。 瘞、幽、隱、匿、蔽、竄,微也。 訖、徽、妥、懷、安、按、替、戾、底、廢、尼、定、曷、遏,止也。 豫、射,厭也。 烈、績,業也。 績、勳,功也。 功、績、質、登、平、明、考、就,成也。 梏、梗、較、頲、庭、道,直也。 密、康,靜也。 豫、寧、綏、康、柔,安也。 平、均、夷、弟,易也。 矢,弛也。弛,易也。 希、寡、鮮,罕也。 鮮,寡也。 酬、酢、侑,報也。 毗劉,暴樂也。 覭髳,茀離也。 蠱、謟、貳,疑也。 楨、翰、儀,幹也。 弼、棐、輔、比,俌也。 疆、界、邊、衛、圉,垂也。 昌、敵、彊、應、丁,當也。 浡、肩、搖、動、蠢、迪、俶、厲,作也。 茲、斯、諮、呰、已,此也。 嗟、諮,镸差也。 閒、狎、串、貫、習也。 曩、塵、佇、淹、留,久也。 逮、及、暨,與也。 騭、假、格、陟、躋、登,升也。 揮、盝、歇、涸,竭也。 挋、拭、刷,清也。 鴻、昬、於、顯、間,代也。 饁、饟,饋也。 遷、運,徙也。 秉、拱,執也。 廞、熙,興也。 衛、蹶、假,嘉也。 廢、稅、赦,舍也。 棲、遲、憩、休、苦、喟、齂、呬、息也。 供、峙、共,具也。 慔、憐、惠,愛也。 娠、蠢、震、戁、妯、騷、感、訛、蹶,動也。 覆、察、副,審也。 契、滅、殄,絕也。 郡、臻、仍、乃、侯,乃也。 迪、繇、訓,道也。 僉、鹹、胥,皆也。 育、孟、耆、艾、正、伯,長也。 艾,歷也。 歷、秭、算,數也。 歷,傅也。 艾、歷、覛、胥,相也。 乂、亂、靖、神、弗、淈,治也。 頤、艾、育,養也。 汱、渾、隕,墜也。 際、接、翜,捷也。 毖、神、溢,慎也。 鬱陶、繇,喜也。 馘、穧,獲也。 阻、艱、難也。 剡、略,利也。 允、任、壬,佞也。 俾、拼、抨,使也。 俾、拼、抨、使,從也。 儴、仍,因也。 董、督,正也。 享,孝也。 珍、享,獻也。 縱、縮,亂也。 探、篡、俘,取也。 徂、在,存也。 在、存、省、士,察也。 烈、枿,餘也。 迓,迎也。 元、良,首也。 薦、摯,臻也。 賡、揚,續也。 祔、祪,祖也。 即,尼也。 尼,定也。 邇、幾、暱,近也。 妥,安坐也。 貉、縮,綸也。 貉、嗼、安,定也。 伊,維也。 伊、維,侯也。 時、寔,是也。 卒、猷、假、輟,已也。 求、酋、在、卒、就,終也。 崩、薨、無祿、卒、徂、落、殪,死也。
拼音

注釋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著錄有《爾雅》3卷20篇。唐朝以後將它列入“經部”,成爲了儒家經典之一。現存《爾雅》爲19篇,與班固所說的20篇不同。有人認爲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鳳則認爲原來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 從漢唐到清代,爲《爾雅》作注的人很多。現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晉代郭璞的《爾雅注》。郭璞花18年的時間研究和註解《爾雅》,以當時通行的方言名稱,解釋了古老的動、植物名稱,併爲它註音、作圖,使《爾雅》成爲歷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參考書。 《十三經注疏》中的《爾雅註疏》採用的是郭璞的《爾雅注》和北宋邢昺的《爾雅疏》。清人研究《爾雅》的著作不下20種,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晉涵的《爾雅正義》和郝懿行的《爾雅義疏》。今人注有徐朝華的《爾雅今注》,文字深入淺出、簡明扼要,並附有筆畫索引,最利於翻檢、學習。 清朝馬國翰《爾雅古注》 晉朝郭璞《爾雅注》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 近人周祖謨《爾雅校箋》

《爾雅》是辭書之祖。《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它不僅是辭書之祖,還是典籍——經,《十三經》的一種,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蹇修(jiǎn xiū):指賢能的輔佐之臣。
  • 睥睨(pì nì):斜視,有傲慢或不屑之意。
  • (pì):比美。
  • 荏苒(rěn rǎn):時間漸漸過去。
  • 箏笆(zhēng bā):指箏和笆,兩種樂器。
  • 啁啾(zhōu jiū):形容聲音細碎雜亂。
  • 秣厲(mò lì):磨礪,準備。
  • 羲娥(xī é):指太陽和月亮。
  • 巖幽(yán yōu):深山幽谷。
  • 丁丁(dīng dīng):形容聲音清脆。
  • 苞裹(bāo guǒ):包裹。
  • 隘視(ài shì):狹隘的視野。
  • (chóu):同伴。
  • 讕言(lán yán):無根據的話。
  • 書郵(shū yóu):傳遞書信的人。
  • 紫芒(zǐ máng):紫色的光芒。
  • 孫叔(sūn shū):指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名臣。
  • (gōu):臂套。

翻譯

可憐沒有賢能的輔佐之臣,傲慢地想要與王侯比美,歲月匆匆春去秋來。夜晚彈奏古詞,韻律遍及三州,嘈雜的箏笆聲沸沸揚揚,突然間雅緻的樂聲全部消失。我自幼便涉獵學問,視世俗的利達如惡臭,磨礪自己想要洗去平生的羞恥。日月如梭,時光不可留,誰會在晚年離開深山幽谷,用斧斤在林中搜尋。包裹破硯,開闢荒地,千卷詩書如同喘息的兩頭牛,狹隘的視野中宇宙無與倫比。幸好有夫子們紛紛應酬,冷然獨繭繅長抽,無根據的話不再作爲詩帳的囚徒。旁人指我作爲傳遞書信的人,雙雙紫芒照亮中洲,談笑間不下於孫叔敖。交情如雲水般空悠悠,怎肯爲腐鼠而瞥下臂套。湖海之間何處無俊遊,對面不識非我所謀。醉中呼喚梅花居於高處,高寒之地不落第二流。我也傾囊而出,飢猴在雪中追逐清遊。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對世俗的不屑,以及對高尚情操和學問追求的堅持。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蹇修」、「睥睨」、「羲娥」等,展現了作者的文學修養和深邃的思想。通過對古詞韻律的描繪和對雅俗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清高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批判。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詩歌的特色。

方一夔

宋元之際嚴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時佐,自號知非子。方逢辰孫。以薦領教郡庠,未幾退,隱富山,授徒講學,學者稱爲富山先生。有《富山遺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