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東岑望天都山

目望浮山丘,梯雲上東岑。 羣峯爭入冥,巉巉生太陰。 昔賢此昇仙,結構窮聳深。 未曉日先照,當晝色半沈。 風泉雪霜飛,雲樹瓊玉林。 大道非閉隔,無路不可尋。 窺鏡澄夙慮,望壇起敬心。 一從呼子安,永絕金玉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浮山丘:漂浮的山丘,形容山勢高聳,彷彿漂浮在空中。
  • 東岑:東邊的山嶺。
  • 入冥:進入幽深之處,形容山峯高聳入雲。
  • 巉巉:形容山勢險峻,音[chán chán]。
  • 太陰:極深的陰暗之處,這裏指山峯高聳,遮蔽陽光。
  • 結構:指山體的構造。
  • 聳深:高聳而深邃。
  • 瓊玉林:形容樹木如瓊玉般美麗。
  • 夙慮:早有的思慮。
  • 子安:人名,可能是指古代的隱士或仙人。
  • 金玉音:珍貴的聲音,比喻美好的言辭或音樂。

翻譯

我眺望着漂浮的山丘,攀登雲梯上東邊的山嶺。羣峯爭相高聳入雲,險峻的山勢遮蔽了陽光。

昔日的賢人在這裏昇仙,山體的構造高聳而深邃。天未亮時,陽光先照到這裏;到了白天,色彩卻半隱半現。

風中泉水和雪霜飛舞,雲中的樹木如同瓊玉般美麗。大道並沒有被封閉隔絕,只是沒有路可以輕易尋覓。

對着鏡子澄清早有的思慮,望着祭壇升起敬畏之心。自從呼喚了子安之後,就再也沒有聽到過珍貴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攀登高山,遠望天都山的壯麗景色,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敬畏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浮山丘」、「東岑」、「入冥」等,生動地勾勒出了山的高遠與深邃。通過對「昔賢此昇仙」的敘述,詩人表達了對古代仙人隱逸生活的羨慕。結尾處「一從呼子安,永絕金玉音」則透露出詩人對世俗繁華的淡漠,以及對心靈寧靜的追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超脫塵世、嚮往自然的情懷。

朱景玄

生卒年不詳。一作景元。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憲宗元和初,應進士舉,曾任諮議。歷翰林學士,官至太子諭德。事蹟見《太平廣記》卷三六三、《新唐書·藝文志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四與卷一九。景玄乃著名畫論家,《新唐書·藝文志三》著錄其《唐畫斷》3卷(即《唐朝名畫錄》,今存)。能詩,其“塞鴻先秋去,邊草入夏生”詩,尤爲人稱誦。《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朱景元詩》1卷,已佚。《全唐詩》存詩16首、斷句1聯。 ► 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