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村中老人答

· 李端
京洛風塵後,村鄉煙火稀。 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夜靜臨江哭,天寒踏雪歸。 時清應不見,言罷淚盈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京洛:指京城長安和洛陽,這裏泛指繁華都市。
  • 風塵:比喻世俗的紛擾和勞碌。
  • 失所:失去安身之所。
  • 衰暮:晚年,衰老的時候。
  • 時清:時世清明,指太平盛世。

翻譯

京城長安和洛陽在風塵僕僕之後,鄉村的炊煙變得稀少。 年輕時曾失去安身之所,到了晚年又該依靠誰呢? 夜深人靜時,我獨自臨江哭泣,天寒地凍時,我踏着雪回家。 在這個看似清平的世道中,我應該不會被看見,說完這些話,我的淚水已經溼透了衣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歷經風塵、失去依靠的老人的孤獨和無奈。詩中,「京洛風塵後,村鄉煙火稀」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鄉村的凋敝,而「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則深刻表達了老人對未來的迷茫和無助。後兩句「夜靜臨江哭,天寒踏雪歸」通過具體的場景,進一步強化了老人的孤寂和艱辛。最後,「時清應不見,言罷淚盈衣」則抒發了老人對現實的絕望和對未來的悲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社會底層人民深切的同情和關懷。

李端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