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 杜甫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 東飛鴐鵝後鶖鶬,安得送我置汝旁。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乾元:唐肅宗的年號。
  • 同谷縣:今甘肅省成縣。
  • 鴐鵝(jiā é):一種野鵝。
  • 鶖鶬(qiū cāng):兩種水鳥,鶖爲禿鷲,鶬爲蒼鷺。
  • 嗚呼:感嘆詞,表示悲痛。

翻譯

我有弟弟,他們都在遠方,我們三人各自瘦弱,誰又能強壯呢?自從生離死別後,我們輾轉流離,再也未能相見,胡地的塵沙遮蔽了天空,道路漫長而遙遠。

東飛的野鵝後面跟着禿鷲和蒼鷺,我怎能被送到你們身旁呢?唉,我的三首歌已經唱完,你們回到哪裏去收我的屍骨呢?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乾元年間流寓同谷縣時所作,表達了對遠方弟弟的深切思念和對自己命運的無奈悲嘆。詩中,「生別展轉不相見」一句,道出了詩人因戰亂而與親人分離的痛苦。後兩句「東飛鴐鵝後鶖鶬,安得送我置汝旁」,通過寓言式的描繪,抒發了詩人渴望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結尾的「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則是對未來命運的深沉憂慮,充滿了悲愴之情。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展現了杜甫詩歌深沉的人文關懷和藝術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