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伐木

· 杜甫
長夏無所爲,客居課奴僕。 清晨飯其腹,持斧入白谷。 青冥曾巔後,十里斬陰木。 人肩四根已,亭午下山麓。 尚聞丁丁聲,功課日各足。 蒼皮成委積,素節相照燭。 藉汝跨小籬,當仗苦虛竹。 空荒咆熊羆,乳獸待人肉。 不示知禁情,豈惟干戈哭。 城中賢府主,處貴如白屋。 蕭蕭理體淨,蜂蠆不敢毒。 虎穴連里閭,堤防舊風俗。 泊舟滄江岸,久客慎所觸。 舍西崖嶠壯,雷雨蔚含蓄。 牆宇資屢修,衰年怯幽獨。 爾曹輕執熱,爲我忍煩促。 秋光近青岑,季月當泛菊。 報之以微寒,共給酒一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青冥(qīng míng):指青天,高遠的天空。
  • 曾巔(zēng diān):指山峯的高處。
  • 亭午(tíng wǔ):正午時分。
  • 委積(wěi jī):堆積,積累。
  • 素節(sù jié):指竹子的節,也比喻人的節操。
  • 藉汝(jiè rǔ):依靠你。
  • 咆熊羆(páo xióng pí):熊和羆的咆哮聲,羆是一種大型熊類。
  • 乳獸(rǔ shòu):幼小的野獸。
  • 干戈(gān gē):古代兵器,比喻戰爭。
  • 白屋(bái wū):指簡陋的房屋,也指貧寒之家。
  • 蜂蠆(fēng chài):蜜蜂和蠍子,比喻小人或惡勢力。
  • 里閭(lǐ lǘ):古代的居民區,鄰里。
  • 崖嶠(yá qiáo):山崖和高地。
  • 幽獨(yōu dú):孤獨,寂寞。
  • 爾曹(ěr cáo):你們。
  • 執熱(zhí rè):忍受炎熱。
  • 季月(jì yuè):指秋季的月份。
  • 泛菊(fàn jú):指賞菊,古代秋日的一種習俗。
  • (hú):古代容量單位,一斛等於十鬥。

翻譯

長夏無事,我客居於此,指揮奴僕們勞作。清晨讓他們吃飽,然後帶着斧頭進入白谷。在青天之下的山峯高處,十里之內砍伐陰涼處的樹木。每人肩扛四根木頭,正午時分下山。還能聽到伐木的丁丁聲,每天的勞作都很充足。蒼老的樹皮堆積如山,竹子的節操相互照耀。依靠你們跨過小籬笆,應當依靠那些空心的竹子。荒野中熊和羆咆哮,幼小的野獸等待着人肉。如果不顯示禁止這些情況,豈止是戰爭中的哭泣。城中的賢明府主,身處高位卻如同住在簡陋的房屋中。治理得乾淨利落,小人不敢作惡。虎穴連着鄰里,堤防着舊有的風俗。停船在江邊,久居此地要小心觸犯。西邊的山崖和高地,雷雨在其中蘊藏。牆宇需要不斷修繕,年老的我害怕孤獨。你們輕視炎熱,爲我忍受煩惱和緊迫。秋光臨近青山,秋季的月份應當賞菊。報以微寒,共飲一斛酒。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長夏時節客居他鄉,指揮奴僕伐木的情景。詩中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如青冥、白谷、蒼皮等,展現了勞動的艱辛和自然的壯美。同時,詩中也透露出杜甫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如對城中賢府主的讚揚,對虎穴、堤防的隱喻,以及對孤獨和炎熱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也體現了其對社會和自然的深刻觀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