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高僧蘭若

· 杜甫
巫山不見廬山遠,松林蘭若秋風晚。 一老猶鳴日暮鍾,諸僧尚乞齋時飯。 香爐峯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 飛錫去年啼邑子,獻花何日許門徒。
拼音

注釋

大覺:唐代著名僧人。此詩是杜甫在夔州遊巫山寺院,投贈大覺和尚。原詩有副題:“和尚去冬往湖南”。 蘭若:指寺院。梵語“阿蘭若”的省稱。意爲寂淨無苦惱煩亂之處。 巫山:山名。在四川、湖北兩省邊境。北與大巴山相連,形如“巫”字,故名。長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峽。唐李白《古風》之五八:“我行巫山渚,尋古登陽臺。” 香爐:香爐峯。廬山有南北兩座香爐峯,這裏指南香爐峯。種杏:傳三國時董奉在廬山行醫,治好病不收錢,只要求重病者種杏5棵,輕病者種杏1棵,歷年,杏樹達十萬。參見《提壺濟世千古杏林——董奉在九江行醫救病》。 白榆:指星。《古樂府·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唐薛逢《天上種白榆賦》:“象帝之先,種白榆於自然,布歷歷之真質,遍高尚之遠天。” 飛錫:佛教語。指僧人遊方。唐冷朝陽《同張深秀才遊華嚴寺》詩:“有僧飛錫到,留客話鬆間。” 邑子:同邑的人;同鄉。《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臣之邑子,素知之。” 門徒:弟子,徒弟。也指拜僧尼爲師的施主。南朝宋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誄》:“今子門徒,實同斯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蘭若:寺廟。
  • 松林蘭若:松樹林中的寺廟。
  • 香爐峯:廬山的一座山峯,因形似香爐而得名。
  • 飛錫:僧人遠遊時所持的錫杖。
  • 邑子:同鄉的人。

翻譯

巫山高聳,廬山遙遠,松樹林中的寺廟在秋風中更顯幽靜。 一位老僧在日暮時分敲響鐘聲,其他僧人還在請求齋飯。 香爐峯的景色在晴朗的湖面上若隱若現,種杏的仙家似乎近在白榆樹旁。 去年,帶着錫杖遠遊的僧人讓同鄉的人感到哀傷,何時才能允許門徒獻上鮮花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日寺廟的靜謐景象,通過對比巫山與廬山的高遠,以及松林中寺廟的寧靜,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詩中「香爐峯色隱晴湖」一句,巧妙地將山景與湖光結合,展現了自然的和諧美。結尾的「飛錫去年啼邑子,獻花何日許門徒」則透露出詩人對僧侶生活的敬仰與對宗教儀式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杜甫詩歌的深沉與含蓄。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