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懷

· 杜甫
昔我遊宋中,惟樑孝王都。 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 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 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白刃讎不義,黃金傾有無。 殺人紅塵裏,報答在斯須。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 芒碭雲一去,雁鶩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 猛將收西域,長戟破林胡。 百萬攻一城,獻捷不雲輸。 組練棄如泥,尺土負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辭大爐。 亂離朋友盡,合沓歲月徂。 吾衰將焉託,存歿再嗚呼。 蕭條益堪愧,獨在天一隅。 乘黃已去矣,凡馬徒區區。 不復見顏鮑,系舟臥荊巫。 臨餐吐更食,常恐違撫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宋中:地名,今河南商丘一帶。
  • 梁孝王都:指梁孝王的都城,即宋中。
  • 陳留:地名,今河南開封東南。
  • :繁盛。
  • 貝魏:指貝州(今河北清河)和魏州(今河北大名),均屬繁華之地。
  • 通衢:四通八達的大道。
  • :報仇。
  • 敷腴:喜悅的樣子。
  • 吹臺:古代的一種高臺,用於吹奏樂器。
  • 芒碭:山名,在今河南永城北。
  • 寰海:指全國。
  • 林胡: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 組練:指軍隊。
  • 元和:唐憲宗的年號。
  • 合沓:重疊,聚集。
  • :過去,流逝。
  • 乘黃:傳說中的神馬。
  • 顏鮑:指顏回和鮑叔牙,古代賢人。
  • 荊巫:指荊州和巫山,地名。

翻譯

昔日我遊歷宋中,那裏曾是梁孝王的都城。 其名聲僅次於陳留,繁華程度與貝魏相當。 城中九萬戶人家,高樓大廈林立於大道兩旁。 舟車往來頻繁,主客之間多有歡娛。 手持白刃爲不義之人報仇,黃金不惜傾盡所有。 在繁華的塵世中殺人,報答只在片刻之間。 回憶與高李等人,結交於酒肆之中。 兩位壯士才思敏捷,見到我顯得十分喜悅。 酒興正濃時登上吹臺,懷古之情油然而生,眺望平野。 芒碭山的雲霧已消散,只剩下雁鶩空自相呼。 先帝喜好武力,國家尚未凋敝。 勇將收復西域,長戟擊破林胡。 百萬大軍攻一城,獻上捷報不言敗。 軍隊如同棄泥,一尺土地勝過百人。 擴張疆域的功業未完,元和年間辭別了大爐。 亂離之中朋友盡失,歲月重疊流逝。 我已衰老,將何以寄託,生死之間再次嘆息。 蕭條之中更感愧疚,孤獨地處於天之一隅。 神馬乘黃已逝去,凡馬徒勞無功。 不再見到顏回和鮑叔牙,系舟停泊於荊巫之間。 臨餐時吐出再食,常恐違背了撫孤之責。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回憶了往昔的遊歷和交友,以及對國家變遷的感慨。詩中通過對宋中繁華景象的描繪,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同時,詩人對先帝好武、國家擴張的敘述,透露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詩末,杜甫表達了對朋友離散、自身衰老的無奈,以及對後代的擔憂,體現了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深厚功底和人文關懷。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